【大紀元2015年12月18日訊】當我年少時讀孔子論語, 對於「五十而知天命」不明白為甚麼得等到五十歲後才知道天命。隨著年歲增長, 慢慢暸解到很多時候, 事與人違, 真不是人能強求得來的。「天有不測風雲, 人有旦夕禍福」,老天爺要颳風下雨, 自然是人無法掌控的, 一個人何時出生, 何時死亡, 更不是人自己說了算的。
經過了種種的人事瀝練, 在生命的旅途中, 跋山涉水走到今天已過耳順之年, 方纔知道孔子所說的「知天命」: 知道「上天」除了給自己安排命運之外, 更有上天所賦於自己的使命。 孔子在五十歲時知道了自己的命和運是有極限的, 而在這極限之內, 盡力的依照發自內在的「道德使命」而行, 努力不懈。
《論語.顏淵》篇,「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人的壽命和貧富都是由上天安排的。只是從字義上斷章取義來解釋, 那看起來真是「萬般皆由命, 半點不由人」。其實並不然, 因為「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還有「盡人事, 聽天命」, 這就不是宿命、更不是認命。「死生有命」這句話非常積極而且非常「樂天安命」, 我們只要努力的去做, 不去執著和計較成敗, 孔子認為成功了是天意, 失敗了也是天意, 都能心安理得。
這個體會一直在我心中隨著年歲而加深。來到美國求學後, 讀到美國二十世紀初的一位偉大的神學家、政治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Reinhold Neibuhr) 的著名的祈禱文: 求神賜於, 平靜的去接受那些我不能改變的事物; 勇敢的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 智慧的去分辨兩者的不同。這祈禱文和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知天命」何其相似。看來我們人生於天地之間, 由四十不惑之年, 進一步領悟到這天地萬物的背後, 有天理的必然, 而不去違逆天命, 當順其自然。但另一方面卻積極、樂觀的勇於面對自己的使命、挑戰, 從而去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事物。雖然相距四千五百年, 古今中外「知天命」的智者, 真是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夏朝殷商的初民時期, 人們是非常敬仰上帝的。 孔子心中的「上天」是一位超越一切, 高高在上的、有生命、有知覺、有感應的創生萬物之神, 因此他的天命論有「敬天修德「的觀念。上天並不偏向人間的任何人, 天意公正無私, 根據人們的「德「 來取捨, 人有德行可以荻得上天賜於福氣, 無德、天會降下禍難。見《詩經·大雅》諸篇。
現在經常有些人把《論語·述而》篇的「子不語: 怪力亂神」誤認為孔子是無神論者, 這是不暸解孔子的天命觀的人斷章取義。孔子不妄談怪異、暴力、亂象、鬼神之事, 並不是說孔子認為這些鬼神異怪之事不存在, 相反的, 他認為這些低靈異怪之事是有的, 但卻不值得去談論。
易經繫亂傳中提到遊魂、歸魂,可以知道孔子對於死、生是很瞭瞭解的。但他不願意把人引導到那個思路上去, 他不贊成人們用輕率、盲從的心理與超自然溝通, 而是用「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來處理。
在《禮記·大學》篇, 孔子認為上天所顯的神明之德, 「毋自欺」和「慎其獨」, 君子能以其神「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做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 生於天地之間, 自有其頂天立地的氣魄, 只要能做到不自欺欺人, 當自己獨處時也謹慎不放縱, 這樣的君子可以無所求的和天上的神明交往而不需諂媚於祂們, 就算碰到比自己低層的生命鬼神, 也可以恭敬而避開, 不會被它們所干擾而陷於盲從或恐懼之中。
孔子很懂得算卦占卜, 但他卻不鼓勵學生去占卜, 在論語中沒有提到和學生們對談卜卦之事, 只有在《論語·子路》篇, 「不佔而已矣」: 沒有恆心正意的人, 不用占卦。因為占卦時誠則靈, 不誠則不靈, 君子心誠意正, 向神明求取指示, 不謀取自己的私利; 小人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容易陷於諂媚而巧取, 把人導向盲從而不正的崎路。孔子的「不佔而已矣」和「不語: 怪力亂神」同樣是只談正法、正道, 鼓勵學生走正道, 做正派的人。一般無神論者, 以此斷章取義, 自欺欺人, 不但耽誤了自己, 也貽害了後生。
責任編輯: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