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溪河濱步道位於暖暖親水公園上游的河岸。步道的北端有親水吊橋,南端有雙龍橋,銜接兩岸的步道,形成一條環狀的散步路線。
今天的暖暖之行,探訪碇內尖砲台步道, 回程順訪暖暖溪河濱步道。從水源路進入,抵達開山宮旁的親水吊橋,停車於路邊。
水源路沿著暖暖溪而行,一邊緊臨山壁,沿途有一段岩壁地形,每隔幾公尺,山壁就有一個洞穴。 這些洞穴是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防空洞,做為躲避空襲的庇護所,如今都已荒廢。
步上親水吊橋,橋下流水緩緩。下游處有一座水源橋,再過去就是暖暖溪匯入基隆河的河口。望向上游,遠處山巒層疊, 西勢水庫幽隱其中。來到吊橋時,已接近傍晚,太陽漸漸西斜,氣溫暖而不炎,山風涼而不燠,正是散步的好時光。
過了吊橋,不遠的下游岸邊,就是暖暖親水公園了。淺淺的戲水池內,設有遊戲場,大人小孩歡喜樂在其中, 廣場的步道也有噴孔噴水,清涼消暑,水聲、尖聲、歡笑交錯,大人小孩都玩得很開心(註1)。
離開親水公園,沿著河濱步道,走向上游。熱鬧歡笑之聲漸息,取而代之的是安靜的溪流風光。溪中魚兒鑽游,釣客閒坐溪岸,悠然垂釣。
步道的後段,河岸腹地漸狹,高架棧道緊鄰河岸,溪谷出現壺穴、壺溝的地形。河床築有一道攔水壩,上方形成水池之景。
水池的岸邊,有一棟的西式建築物,混凝土的平頂,搭配紅磚屋身及拱型窗,屋身及窗口以洗石子環帶為裝飾, 屋身四角落以扶壁假柱為裝飾,造型古樸典雅。
這就是暖暖著名的歷史古蹟百年幫浦間了。初次造訪此地,已是十年前的往事了。 幫浦間,原稱「唧筒室」,是抽水站的意思。百年之前,幫浦間在此汲取溪水,輸送至後方的暖暖淨水場, 經過淨化處理,以提供基隆的民生用水。
暖暖淨水場完工於日治時代明治三十五年(1902),由英國工程師巴爾登(William K. Burton)設計, 後來歷經幾次擴建,而形成今日的規模。當年建造的水源地,部份設施至今仍在運作中。
暖暖溪河濱步道的終點,來到暖暖街,走一小段馬路,來到雙龍橋。過橋之後,接水源路,路旁就是佔地廣闊的暖暖淨水場了。 幫浦間就位於雙龍橋旁的下游河岸邊。百年之前,幫浦間忙碌汲水,機器運轉不歇,如今已功成身退,屋內寂靜,門窗緊閉,周遭冷冷清清。
雙龍橋旁有一條木棧步道通往不遠處的「雙生福德宮」。有兩座土地公廟座落於東勢溪和西勢溪的合流處, 這兩條溪會之後,成為「暖暖溪」。
原本這裡只有一座福德宮。日治時代在西勢溪上游興建西勢水庫,以儲備基隆水道的水源,位於水庫內的西勢坑村民只好遷徙至下游地區。
西勢坑的土地公廟(福興宮)因此也被遷移至此處,於是形成兩座土地公廟比鄰而居的特殊情景。
站在土地公廟前的廟埕,就可看見東勢溪及西勢溪從上游流來,在廟前會合的風景。兩座土地公廟各自面向一條溪流,各管一條河流。 兩座土地公廟都經過改建,古味已失,只有西勢坑的福興宮保存舊廟的廟聯古碑,分別刻有「福德庇西勢」、 「正神祐此方」;落款處寫有「咸豐九年己未葭月立」(1859年)、「暖暖西勢庄十四佃置」,見證了西勢坑早期的拓墾歷史。
從雙生土地公廟沿著水源路往下游方向走,步行約三百公尺,即接左岸的河濱步道。沿著河岸而行,不久即返抵親水吊橋。 暖暖溪河濱步道,環狀一圈約一公里,悠然慢行,來回約半個小時而已。步道不長,而且平緩好走,對於登山客來說, 或許會覺得這條步道有點小兒科,但對於家有幼兒的山友來說,卻不失為是一條適合全家悠遊的小確幸踏青路線。
孩子們可以在親水公園盡情戲水,大人們輪流看顧之餘,可以抽空去走一圈暖暖溪河濱步道,觀賞沿途的吊橋、溪流、壺穴、瀑布、魚鳥等風景。 如果對歷史遺跡有趣興,在這條短短的步道途中,也可以看到防空洞、百年幫浦間、雙生福德宮、咸豐年代的廟聯古碑等人文風華, 應當會覺得內涵豐富而不虛此行了。
旅遊日期:2014.08.24
責任編輯:施宜葆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註1:暖暖親水公園每日噴水時段:(1)上午10時至11時(2)下午4:30至5:30,共2個時段。
【路程時間記錄】
環繞一圈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