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1月24日訊】儘管中國人可能都知道《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著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史巨著,但是很少人真正瞭解司馬光編著這本史書的目的何在,它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它其實就是北宋後中國歷代帝王的必修之課,專門從帝王治國用人的角度,以歷代帝王歷史上碰到的各種問題和事件作為分析評述的內容,給後世帝王以借鑒和學習,獲得經驗教訓,懂得正確的治國用人之道。因此這部史書才被命名為《資治通鑒》,意為幫助治理、博古通今、作為借鑒。
整本書,其實是以儒家之道,教育帝王或者將相,怎樣站在治理者或管理者的角度,借鑒歷朝帝王處理國事的得失與經驗教訓,實踐儒家修身做人之理來管理百官,治理國家,施行德政。
因此,這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培養帝王的學問。其實,在古代,不僅帝王必讀,將相才子,文人墨客,只要有意科舉、出世為官,都是必學的重要典藉。那麼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其價值依舊不變,現代商業社會的公司管理之道,用人之道,就在其中,讀之必將豁然開朗,獲得智慧。說白了,就是帝王將相治國,儘管是國家大事,最終體現的是儒家敬上怜下的做人的道理。不管社會如何變更,管理國家,管理公司,都必然面對的是如何管理人、如何採用人才的問題,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很多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感到驚訝不解:中國古代幾千年,如此龐大的王朝,卻次序井然,社會穩定,即使是末代出現無道昏君時期,整個國家還能維持一段比較穩定的社會自治狀態,那是因為從上古舜帝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以孝治國的傳統,周朝因君主賢明、禮賢下士,禮樂制度完備,使得整個周朝長達800年,堪稱奇跡。自此,歷代王朝君臣有禮,百姓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即使改朝換代,社會的次序、禮儀和道德觀念大致不變,自然的就是體現做人的道理,人人自然遵循,所以幾千年來,非常穩定。這套儒家治國和做人的道理,儘管在當下的紅朝被邪惡的中共歪曲拋棄,卻一直被全世界敬奉為聖人的智慧。
身為禮儀之邦的後代,從新發現它的價值,還原帝王之學的真正面目,領悟帝王將相在治國上體現出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定能幡然醒悟,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身為炎黃子孫,為何應該感到驕傲。
相信隨著仔細閱讀此書的過程,王者之道必然領悟:治國與治家,本為一理,根本始於修身,不出仁義五常之理,簡單明白。儒學大家司馬光傳授的帝王之學,並不神秘,其智慧必將古為今用,重新惠顧和啟悟今天的你和我。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