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科學家們從數百個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人類對海洋前所未有的破壞已經使得海洋物種瀕臨大滅絕的邊緣。雖然與陸地物種相比,海洋物種的保存還比較完好,但時間有限,人類應爭取在本世紀結束前,恢復海洋生態的健康。
創新的研究方法
這份日前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通過整合巨大範圍的數據,從化石記錄到現代集裝箱船運、漁獲量和海底採礦的統計數據,試圖探索出一個更清晰的海洋生態樣貌。
雖然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從未以目前的方式並列一起。專家稱,這個分析結果不僅是一個細緻入微及令人鼓舞的預測,還是個卓越的整合。
海洋生物遭到嚴重的傷害
科技的發展,氣候暖化及過多的碳排放、漁船刮傷海床,及海底採礦面積大幅擴大等嚴重地傷害了海洋及海洋的生物。
隨著科技的發展,推進了人類的足跡,使大規模棲息地喪失,海洋受到的破壞正在快速增加。像紅樹林這種脆弱的生態系統,正被養殖場所取代,養殖場預計未來20年將提供人類消耗大部分的魚獲。
底拖網漁船的大魚網刮傷海床,將大陸礁層夷為瓦礫,影響2000萬平方哩的海洋。
採礦作業也正在改變海洋。研究人員發現,海底採礦的面積已從2000年的零到目前的46萬平方哩。海底採礦破壞獨特生態系統,並把污染延伸到深海。
全球珊瑚礁已下降了40%,部分原因是氣候暖化所致。有些魚遷移到較冷的水域了,例如過去曾經是弗吉尼亞州海岸最常見的黑鱸魚,已經往北遷到新澤西州,但是有些魚種可能無法找到新的棲息地。
海洋是如此巨大以致於看不出生態系統有受到影響,但從化石記錄就可以明顯看到全球性人為的對海洋的破壞,使得海洋物種也難倖免於大規模的滅絕。
與此同時,碳排放使水變得更酸。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海洋生物學家拚斯基〈Malin L. Pinsky〉說:「如果突然提高水族館的溫度,並倒進一些酸性物質,魚會不舒服。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現在對海洋做的。」
海洋物種的滅絕遠不及陸地
不過,該研究的作者也發現,根據有記載的物種滅絕,海洋遠比陸地的少。例如,老虎可能無法倖免於被消滅,但虎鯊仍然存活下來了。
化石記錄表明,隨著人類對大陸及島嶼的開發,多種大型動物已經滅絕。在工業革命出現之後,人類為了木材,伐盡森林:為農田,翻耕草原下的地;為鋪設跨洲的公路和鐵路,改變了野生動物賴以維生的棲息地,加速了陸地物種的滅絕。據研究人員的記錄,過去500年中,有514種陸地的動物已經滅絕。
然而,從1500年前起,科學家證明只有15個海洋物種滅絕,其中包括諸如加勒比僧海豹和大海牛。雖然這些數字很可能是低估的,但這個差異仍然發人深省。
把握時間 拯救海洋生物還來得及
研究人員表示,海洋生物雖然正面臨加速滅絕的危機,但尚未嚴重到不能扭轉的地步,仍然有拯救海洋生物的方法可以使用,諸如限制海洋開發,削減排放碳量,或在一些地區限制海洋產業也可能減少瀕危的物種。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保護海洋的設計必須與氣候變遷一起考慮,使逃離高溫或低酸鹼值的物種能夠找到避難所。
如果在本世紀結束前,不能改變目前對海洋的破壞,那麼將很難有機會讓海洋生態系統回復正常。因此,趁還來得及之際,我們應盡可能的利用僅剩的幾十年時光努力挽救海洋生態。
責任編輯: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