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孫青天香港綜合報導)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本港的住宅樓價再創新高。去年11月私宅售價指數報274點,按月升1.37%。自去年5月以來,中小單位售價指數升幅開始高於豪宅大戶,最新數字更顯示細價樓指數反超大宅5%。
居屋(公樓)市場暢旺 價格炒高
私樓價格上升,令不少有意入市的買家轉投居屋市場,而政府近期推出的新居屋,亦吸引大批買家,反應熱烈,但因居屋受追捧,反令部份居屋價格被炒高。數據顯示,香港仔居屋漁暉苑C座一個單位最近以468萬元成交,實呎1.12萬元,成交價及呎價同創屋苑新高;藍田居屋康華苑,上月呎價兩度破頂,最新報1.04萬元,消息指,破頂單位原業主09年在自由市場以120萬元購入該單位,上月中開始放盤,叫價378萬元,成交後賬面獲利240萬元,升值率達200%。
近幾年居屋亦曾錄得多宗700萬元以上的天價成交個案,包括紅磡家維村去年一宗成交價格高達711萬的買賣登記。該宗交易亦成功取代大角嘴富榮花園,成為九龍最高售價居屋王。
港島方面,鰂魚涌康山花園5座與9座分別有單位,以719萬與710萬元售出,前者成為史上以最高價格成交的居屋,後者則居第三位;而新界東的沙田愉翠苑,最新錄得一宗實用呎價達7,210元的交易。
另外,屯門兆康苑最新錄得一宗區內首次置業人士的成交個案,該單位位於I座中層,實用面積達449方呎,最後以自由市場價格322.5萬元成交,實用面積呎價為7,183元。有業界人士透露,原業主2012年以206.5萬買入該單位,售出單位後賬面賺約116萬。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顯示,去年二手居屋(包括自由市場及第二市場在內),買賣合約登記數目為6,206宗,但涉及金額則高達198.51億,平均每宗交易額為320萬元,成為歷史新高。而根據政府數字,自2012年底到去年中,居屋樓價上升35%。除樓市交投氣氛熱烈,影響居屋市場外,中原認為政府推出讓白表人士購買居二市場的免補地價居屋,亦是一項令居屋市場樓價飆升的主要因素。
推售率不足難抑樓價
雖然居屋價格不菲,然而相較私樓市場,仍然較為廉宜,而政府最近亦推出新一期居屋,反應熱烈,日前已經派出近20萬份申請表,收回的表格亦有八千餘份,當中大部份是白表。但新居屋供應量仍然偏少,僅提供2,160個單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居屋需求殷切,但政府建屋起步較慢,短期內無法提供大量單位,目前仍在尋找建屋用地。
有意見認為,居屋供應量少、加上樓花期較長,難以滿足市場「上車」需求,促使部份希望入市人士轉投私人市場,反而推高私人市場樓價。分析認為新一批居屋樓花期相對較長,最快亦要2016至2017年方可落成,對於有迫切住屋需求的買家吸引力較低,因為買家可能要另付成本用來租樓,而兩年的租金支出相當可觀。因成本影響,因此不少買家會轉投私樓市場。同時,分析又認為政府推售公營房屋的速度甚慢,難以發揮穩定樓價的作用。
議員促政府售公屋單位
根據政府最新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在74萬個可供出租的公屋單位中,有2%單位空置近5年,有聲音希望政府善用公屋資源,民主黨胡志偉前日在立法會上建議政府將新落成的租住型公屋改作居屋售予現有公屋住戶,騰出公屋單位予26萬名正在輪侯冊上的市民。他認為,出售公屋可減低房屋委員會日後的維修開支。而政府回應則指暫時沒有有關計劃。
另外,胡志偉又希望政府可以放寬居屋及租置單位的出租限制,容許業主出租單位,並與政府攤分租金收入,以增加出租私樓單位供應及降低租金水平。對此,署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邱誠武未有正面回應有關訴求,只說尚未補價的自主房屋只應作自助用途,一旦補價,則業主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處置有關物業,包括分租。
胡志偉昨日回應稱,有關建議是希望藉改變對未補地價居屋及租置計劃公屋的政策限制,政府可在短時間內增加租盤供應,藉此「買時間」去追回短缺的供應量。他補充,基於補地價費用高昂,過去兩年願意進行補地價的居屋、出售公屋業主分別只有1,052宗及864宗。在房屋供應短缺、私人住宅租金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解除政策限制、讓閒置的居屋及出售公屋可協助減少租金上升的壓力。
對於較多市民擔心有人利用未補地價的居屋、出售公屋牟利,可能會演變成「雙重福利」,他則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想讓業主能夠取回受《房屋條例》限制下,屬於業主部份的財產權。另一方面,亦可避免再出現類似「白居二」政策引起的居屋市場扭曲現象。
責任編輯: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