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十三)

人氣 5

(續上期)周公教導成王, 「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游、於田」,要控制慾望,不要沉湎於觀賞、安逸、嬉戲、田獵之中,不要貪圖享樂。要「卑服」,盡力從事卑賤的工作, 「先知稼穡之艱難」、「即康功田功」,修路種田,也要甘願參加。只有這樣,保民惠民之心方能自然形成。周公認為,「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贏得民心,只有施行德政,明德慎罰,以道德教化為主,刑罰要小心謹慎。

周公「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 的提示,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官德有待勤政來實現。《尚書•大誥》記載,周公常常向輔佐過文王的老臣發問: 「爾知寧王若勤哉?」 是為了喚起人們對文王勤政的記憶,並提出「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老天爺也要求我們勤政愛民啊!成王傾聽教誨,終於認識到,周公最大的政德,是「勤施於四方」。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全心全意禮敬賢士,時時處處愛撫百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的著名詩句,是對周公勤政而贏得天下和諧穩定的千古定評。

洛陽是周公制禮作樂之地,集禮樂文化之大成,禮樂文化是洛陽城市文化的靈魂。洛陽的周公廟,相傳建於隋朝末年,據廟內碑文記載,明萬曆,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乃至民國,曾多次修葺,每朝香火不絕。廟內定鼎堂和二殿、三殿,大體保存舊制。周公廟是展示禮樂文化最重要的基地,是弘揚洛陽城市文化魅力的璀璨載體,亟待規劃設計。祈春風浩蕩,送暖人間。

仁———禮樂實踐的理想境界
儒家,以禮樂文化為中心思想,孔子為「克己復禮」奮鬥終生。孔子貴「仁」,一部論語,涉及仁字多達109處。仁,是儒家的人文理想,是儒家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顏淵問仁,孔子答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只有恢復周禮,掌控私慾,穩定社會,和諧人間,天下才會進入一個美好的仁愛境界。仁是禮的文化靈魂,禮是仁的存在形式。孔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的伴隨,禮樂將徒具形式。仁是人性最光輝的亮點,以「仁」 為核心的禮樂文化,將帶來主客觀世界的同步優化。仁,是儒家追求的實踐禮樂文化的理想境界;天下歸仁,則包括天地境界、政治境界、道德境界和生活境界的完美。仁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德、生生不息之理。仁學主張人心和天道合一,從「仁者愛人」 發展到「泛愛眾」,擴大愛心惠及的範圍,愛惜一切生命,尊重所有生靈生生不息的權利。儒學大師周敦頤,相傳他家「窗前草不除」。人問其故,周敦頤答: 「與自家意思一般。」 周敦頤親切輕鬆的回答,表達了萬物一體的崇高理想,主張要以愛人之心,泛愛世間萬物。程頤任宋哲宗帝師時,見哲宗隨意攀折樹枝,不避冒犯,告其「不可」。這些日常的生活細節,恰恰深蘊其對草木蟲魚的仁愛之情,為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營造生命興旺的蔥蘢景色。只有這樣,人與自然的持久和諧,方能實現。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臺灣傳統週》特別活動
「臺灣文化展:印象臺北」贊助票開始售票!
榮光會2025年春季聯誼 情誼深長 表演精彩
喬州沃爾瑪槍擊案致二死三傷,槍手身分確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