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雙綜合報導)在中國經濟增長持續疲弱的情況下,中共政府頻頻推出所謂的「微刺激」政策,進行經濟刺激。高盛認為,近期的經濟數據表明,早前的貨幣寬鬆政策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短暫效果,即便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非但不起明顯的效果,還會給金融穩定帶來風險。
高盛經濟學家Li Cui在最近的一個報告中稱,儘管全球經濟復甦對中國經濟起到支撐作用,但國內需求依然疲軟。包括投資、融資和進口的增速等經濟指標在7月份都較此前一個月顯著放緩。
報告稱,因與企業資本支出及基礎建設相關的長期借貸增速持續放緩,今年5~6月份中國信貸增長反彈完全是受短期借貸驅動。因此,即使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從近期的數據來看,貨幣寬鬆對經濟提振的影響很可能是有限的,其原因如下:
一、長期利率已經轉向新的「均衡」水平。 這是短期流動性寬鬆的強大反作用力。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影響長期借貸成本來影響經濟。儘管短期利率顯著回落,但長期無風險利率依然高於4%,較2013年高出逾100個基點,表明期限溢價上升。
同時,隨著借貸利率的升高,銀行業面臨更高的融資成本,隨之這一成本也轉嫁至借貸人身上。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間,一般借貸利率從7.0%升至7.3%。
二、貨幣寬鬆政策的成本走高。 調降原本就低於市場利率的基準存款利率,有令存款流向高收益產品的風險。這可能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和脫媒(disintermediation)的風險,但沒有明顯證據顯示降息能幫助降低經濟借貸成本。
三、長期投資需求被抑制,但與融資成本無關。 產能過剩以及供應過剩依然令中國國內週期性行業(重工業和房地產業)承壓。
高盛預計,在今年剩餘時間裏,中國整體的政策立場依然維持寬鬆,但預計不會出現進一步寬鬆貨幣的「大動作」。事實上,隨著週期性環境的改善,銀行間利率很可能再度上升,下半年金融環境可能收緊,但這些理由都不足以推動央行降息。
悄悄「放水」 中國二季度貨幣寬鬆至2年之最
此前,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稱,以往通過寬鬆貨幣「花錢買經濟增速」的舊戲不會重新上演。但沒有大規模「動作」不等於沒有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是目前的做法更顯得隱蔽。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二季度貨幣的借貸增長、實際利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的加權平均指數不斷上升,達到2012年1月以來的高點。《彭博社》報導稱,分析師預期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可能創歷史同期新高。
花旗銀行研究部中國經濟學家丁爽曾表示,自從今年初以來,中共當局一直在悄悄地放鬆政策,他預計當局將繼續這種方式。
包括巴克萊、野村證券、花旗銀行、高盛國際投行以及渣打銀行等多個國際投行在5月份時均預測中共央行將加速推出貨幣寬鬆政策,以應對房地產領域及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
責任編輯:梅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