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日:雲南地震揭開中國偏遠鄉村真貌

人氣 1

【大紀元2014年08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雲南魯甸在上星期致命的地震之後,一些最需要幫助的社區只剩一群土坯和木頭房子,救援人員只能踩著泥土小徑進去。《華爾街日報》8月11日報導說,這提醒人們,儘管中國經濟近年有增長,但許多地區仍然基本上跟現代世界隔絕,數百萬中國人過著跟毛澤東時代沒有多少改變的日子。

地震災區缺乏現代道路

儘管多年來,中國各地花重金在高速鐵路、機場和高速公路,但對於大批的中國地面仍然缺乏公路或其他基本的基礎設施。

災區面臨重建,當局面臨一個困境:北京應該在那些地震前處於經濟邊緣的地區投資多少,尤其是對於可以將它們跟外部世界更好連接的公路?

由於缺乏公路,在8月3日這場死亡超過600人的地震當中,一些村民不得不花數小時背著受傷的家人去搭乘汽車,運送他們去醫院。由於缺乏公路,救援也被延誤。

這裡老人仍穿手工縫製的傳統衣服

小田村步行到魯甸需要兩個半小時,有37戶人家。 地震發生幾天之後,一名居民週三說:「我們住在山上。他們已經忘記我們了。」

在救援抵達之前,死亡動物已經腐爛數天,村民不得不冒著傳染的風險喝未燒開的水。

此外,倖存者們大多數是文盲,地震生存手冊被許多人拿來當作扇子用。 「這個地方很落後。」這群人裡面唯一的大學生齊中誠苦笑著說。「大多數老人從未離開山裡。」

小田村的老人仍然穿著手工縫製的傳統衣服,居民靠種植玉米,土豆,養幾隻雞和幾頭豬過活。

數千居民僅用摩托車或步行交通

麥格理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基礎設施總監維克多•胡說,政府有責任提供更好的道路和基礎設施給人民。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建築成本可能很高。很難覆蓋到這些地區和小社區。」

在魯甸的山區,居住著2萬人。地方官員宣稱,去年花費大約1,200萬元修建18公里的環形公路,連接地震地區的五個村莊。但是仍然有數千人住在僅僅通過摩托車或步行才能抵達的地方。

隨著年輕居民搬遷到城市工作,許多偏遠鄉村正在消失。

與世隔絕 嚴重受到地震傷害

閉塞的魯甸山區村莊沒有堅固的材料建造住房,因而深受地震的傷害。災民翟漢普說,他們家的土屋牆壁倒下將他的母親壓死。「它幾秒鐘就倒下了。」他站在家園的殘骸上說:「她當時在外面掛衣服。」

翟漢普所在村莊的山上一棟磚頭水泥房子幾乎完好無損。許多村民包括翟漢普和其他村民說,他們希望修建磚房,但是蓋不起,因為要將材料運進來成本升高。

小田村民說,他們希望政府來鋪路,但是政府從未來過。

中央政府已經為這個地區撥款6.23億元救援資金,但是當局沒有說多少錢將被用於重建村莊。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雲南發生強震 美國地震專家曾預測
雲南災區成孤島災民苦等救援 血站告急
RFA:雲南地震或與興建水庫大壩有關?
雲南震區堰塞湖今日或將爆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