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古春秋報導)中共央行昨天公佈央行5月份外匯占款僅增長3.61億,環比驟降99%。新增外匯占款三個來源是貿易順差、直接淨投資和資本流入,其驟降顯示這三方面可能出現問題。對於中國這個高度依賴資金和投資輸血型的經濟而言,這顯示出一種惡兆。
大陸外匯占款連續兩個月大降
據《華爾街見聞》7月8日報導,中共央行7月7日公佈,5月新增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僅增3.61億,環比驟降99%,連續兩個月大降。
自去年8月以來,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增長開始提速,並於今年1月時達到階段性高點後回落,於5月創下11個月新低。
資金外流
新增外匯占款有三個來源:貿易順差、直接投資淨流入(FDI-對外投資)以及短期資本流入。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表示,5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餘額約為27.30萬億元,月度新增3.61億元,比4月減少842億元,為連續兩個月大幅減少。考慮到5月外貿順差改善,新增外匯占款下降或因資金大幅流出。
據姜超分析,6月經濟反彈動力已經減弱。首先,中采PMI 6月升幅僅為0.2,小於5月的0.4;其次,從最重要的發電增速指標看,6月上中旬發電增速相對穩定,下旬增速出現跳水,僅為2.2%。考慮到7月起基數效應大幅提升,不排除7月份旬度發電量增速轉負的可能。第三,7月第一週地產銷量不容樂觀,主要一二線城市地產銷量同比降幅相比6月並未好轉。
外商減少對中國的投資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4日報導, 2014年頭5個月,美國對華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9.3%,來自歐洲的投資下降幅度更大。
歐盟商會最新報告《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4》顯示,接受調研的數百家歐洲企業中,近一半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報告顯示,2013財年,僅有約兩成歐洲企業將中國視為首選投資目的地,這一數值同比下降超過10%。
接受調研的552家歐洲企業中,計劃對現有中國業務進行擴張的同比下降近20%;有意向進行併購業務的同比下降26%;計劃向中國其他省份擴張業務的企業減少,更傾向於堅守陣地。
中國經濟數據令人質疑
海通證券研究員姜超所依據的出口改善說法,來自大陸海關總署公佈的中國5月出口數據,其顯示出口同比增長7%。去年同期,中共以虛假貿易推高了出口基數,同時,中共經濟數據造假,已經引起世界關注。
據法媒《法廣》7月 3日報導,今年7月1日,中國大陸統計局發佈報告稱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51%,為6個月來最高值,這一最新經濟數據引起歐美多國經濟學家的質疑。
曾在2011年揭露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中國概念股」嘉漢林業從事龐氏騙局、導致其停牌的「渾水公司」創始人博樂康(Carson C. Block)表示,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信貸和資產泡沫」,認為「中國根據國內政治需要調整GDP數據,其真實性是未知數。」
總部設在意大利米蘭的裕信銀行(UniCredit S.P.A)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埃里克•尼爾森(Erik Nielsen)質疑,「為何中國人總是能讓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保持在50%,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5%,再看看其他國家的GDP數據,人們就會對中國經濟數據的微小波動感到奇怪,因為這太不符合邏輯了。」
十萬億刺激與減緩通脹背道而馳
中共央行表示,外匯佔款少有利於減緩通脹。但是,中共最近拋出10萬億刺激政策,兩相對比,所差數量不在同一個級別上。
2008年底,中共為應對金融風暴拋出了四萬億刺激政策,結果導致中國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地方債高企、貧富差距拉大基尼係數已經突破0.5的國際警戒線等等經濟惡果。
(責任編輯:謝東延;覆核編輯: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