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曉報導)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成為中國最大的水電基地。過度的水電開發使金沙江被一個接一個的水電站隔斷,成了一個巨型水庫群,同時帶來移民問題及生態、地質災害。專家表示,這些水庫之間出現的競爭性蓄水將加重中下游的水荒。
金沙江巨型水電工程加重下游水荒
《澎湃新聞》近日刊發系列報導「金沙江水電調查」,揭示在金沙江一味追求發電效益最大化的水電開發,對河流生態造成了損害及安全隱患;眾多水電站搶水加劇長江水荒等問題。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流經雲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賓,全長2284公里。
今年7月10日,「超級工程」中國第二大的溪洛渡水電站和第三大的向家壩水電站全部投產,總裝機相當於一個三峽。這兩座首尾相連的水電站位於金沙江下游,在它們上游還有25座水電站在建或已建好。
溪洛渡水電站高達285米的水壩在今年4月5日遭受了一次5.3級地震,震中距離水壩只有10餘公里。
2011年6月,「長江三峽集團」 發佈的報告中稱,金沙江是中國最大的水電基地,居「中國十三大水電基地規劃」首位。三峽集團正在加快推進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4座巨型水電站建設。這4座電站總規劃裝機規模近4300萬千瓦,相當於三峽工程的2倍。
有媒體稱,三峽集團加快推進4座水電站建設,讓中國水電開發之爭再次白熱化。旅德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指,中共利益集團在「跑馬圈水」。
中共體制內的專家,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指,中國水電開發是無序的。
由於水電梯級開發模式,長2284公里落差3280米的金沙江被規劃成27級水庫,將整條江水分割成樓梯一般,首尾相連。規劃的13大水電基地中有5個集聚在長江上游地區。
長江科學院副院長陳進向《澎湃新聞》介紹,這些水庫一般都在每年汛後兩三個月蓄水,水庫之間將出現的競爭性蓄水會加重中下游的水荒。
相關研究結果預測,三峽水庫建成後只有不足一半的年份可以在10月份蓄滿水,其上游水庫建成後,將加劇水荒。
翁立達表示,長江的水「變少了」。「每年的徑流量,最近10年的趨勢是朝下的」。計算結果顯示,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宜昌站的平均徑流量為3957.5億噸,「較三峽工程論證時的4510億減少了12.25%」。
翁立達說: 「少了500億立方米,這不是一件小事。」 「管水的最後把水管沒了,還幹甚麼?」
移民得不到實質賠償奮力抗爭
隨著中共利益集團在金沙江上游無度建水電站,移民與政府的矛盾日趨激化。幾年前就有報導披露,當地民眾抗議,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
2011年3月底,雲南省綏江縣發生大規模警民衝突,當地逾萬名水電站移民因不滿搬遷補償不足,以及在地震帶上的安置房質量差、不安全而圍堵縣城主要馬路抗議,民眾在路中間搭帳篷煮飯,準備長期抗爭。當局調派1500名警察及防暴裝甲車到場驅趕,民眾用磚塊還擊,混戰中警民共有50人受傷。
據抗議的綏江縣農民表示,政府稱給每名村民補償約3萬元,但錢被存入銀行,每月每人僅獲派發160元利息,當時最便宜的白菜都2元多一斤,農民如何過活?更別說甚麼孩子上學等問題。村民說,到多年以後這筆錢就不曉得會去哪兒了。
不過,儘管當地民眾強力抗爭,中共仍強調「政策不改,移民必搬,電站必建」。
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庫區再次出現大量死魚
去年8月公佈的《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表示,受金沙江段的水電工程影響,長江生態已經崩潰。「長江上游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金沙江主流魚類自然資源瀕臨崩潰。」
據大陸官媒報導,自今年7月8日開始,雲南綏江縣境內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庫區出現大量死魚,目前共打撈約17噸,其中在河面發現約10噸,當地漁民網箱內的死魚有7噸左右。
此次死魚區域主要在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庫區至溪洛渡水電站之間的江段,其中死魚最多的是屏山縣和雲南省綏江縣。
早在2009年7月中旬,宜賓金沙江水域也曾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死魚事件。當時,金沙江、長江宜賓段出現江河網箱養魚集中死亡,死魚數量達數噸。
(責任編輯: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