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共補貼本土車廠供給嚴重過剩

【大紀元2014年05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中國國內汽車生產商約170家,近年產能已嚴重過剩,但中共當局仍然每年補貼本土業者超過7億美元。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稱此一補貼是「長期紓困」計劃。

《華爾街日報》報導,麥格理證券分析師路易斯(Janet Lewis)說:「這基本上是一場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拔河賽,地方希望留住汽車業高薪的職位,但中央則希望推動整合。」

金融數據提供商Wind Information統計,中國22家上市車廠去年接受45.9億人民幣(7.36億美元)的補貼,較2011年的26.1億人民幣激增76%。補貼的來源包括:地方政府補貼消費者購買本土汽車、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財務援助等。例如,2011年中央斥資138億人民幣推廣電動車和新能源汽車的使用,2012年再追加29億。

在中國,針對鋼鐵、玻璃、太陽能板等行業的補貼已成了他們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但這類補貼卻對地方財政造成壓力。

經濟學家警告,2015年中國乘用車將供給過剩800萬輛,多餘產能主要來自本土車廠。另一方面,外國車廠也大幅提高產能。例如,福斯汽車計劃將年產能由330萬輛提高到400萬輛以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本土車廠市占率節節敗退,已由一年前的39.6%降到37.1%。

根據上市車廠的財務報表,中共對車廠的補貼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如現金補貼、低利貸款和退稅等,這些資金大多流向研發和蓋廠之用。此外,當局也對購買本土汽車者提供誘因。例如重慶市提供購買重慶長安汽車的消費者給予最高3,000元人民幣的補貼,長春市則給予購買國營企業一汽轎車的車主3,500~7,000元人民幣的補貼。

比亞迪汽車去年從地方和中央政府獲得6.77億人民幣的補貼,超過了年度獲利5.33億人民幣。今年首季該公司已獲得9,800萬人民幣補貼,但獲利卻劇降90%至1,200萬人民幣。

香港掛牌的吉利汽車去年也收到8億人民幣的補貼,佔年度獲利約30%。該公司發言人稱,大部分的補貼來自退稅,「一些地方政府提供優惠的租稅條件來吸引車廠投資。」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不敵中共補貼 美太陽能廠關廠裁800人
豪華轎車越賣越多 中國貧富差距惡化
中國汽車廠太多競爭激烈 多數難生存
中共政策突轉向 外資汽車廠商調整對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