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4月17日訊】4月16日,承載475人的南韓「歲月號」渡輪傾覆,截止目前為止失蹤者尚有289人,生還179人。從浸水到客輪完全沉沒的全過程2個小時之內,失蹤的人難道都沒有逃出的可能嗎?
據獲救乘客回憶,「我們被告知呆在原地。」北京青年報17日也報導,一些獲救者說,「船員一直告訴我們不要動,待在座位上坐好。」東森新聞17日報導,逃生乘客:「船方宣佈叫我們留在原地,但是船一直在下沉,還有很多學生沒離開船隻。」
而據韓國媒體報導,一名失蹤者家屬公開了失蹤孩子發來的短信內容「我還活著,我是2年級9班的學生,我在客輪的餐廳裡面,我們很多人都活著,請相信我們,幫助我們,在客輪餐廳裡面,水滲進來不太多,約14名左右我們在一起。」
受過渡輪生存訓練的人都知道,乘船發生航難時,自救的方法是:穿好救身衣,到甲板上去,也就是到有救生艇的地方去。這一點在大家熟悉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也有過描述。韓國「歲月號」浸水傾斜後,廣播「留在原地不動」這個指令顯然是錯誤的。有專家分析說,可能船長低估了客輪傾覆速度之快,為防止人員跑動造成船身更大傾斜而下達了錯誤指令。
災難突發時,爭分奪秒,必須採取積極的辦法逃生。可以想像,韓國客輪上大多數都是修學旅行的高中生,他們並沒有太多的社會事件應對經驗,在突然襲來的恐慌中,很多學生聽從了船上廣播的命令,呆在原地不動。
20年前的1994年9月28日,發生了波羅的海「愛沙尼亞號」客輪沉沒事件,989名乘客和工作人員中只有137人生還。從發出求救信號到客輪完全沉沒,整個過程只有30分鐘。船上29歲的乘客肯特•哈爾斯泰特在事發時,正在船上酒吧間裡,突然,船身發生30度傾側,人們毫無準備地被摔到地上,哈爾斯泰特努力抓住欄杆,讓自己站起來,同時開始思考逃生,他曾經在軍隊裡學習過生存技巧。他盡力克服客輪傾向的重力,抓住樓梯欄杆奮力往上爬。但在拚命爬上甲板過程中,哈爾斯泰特吃驚地看到大部份乘客一動不動呆在原地,驚嚇得毫無反應,呆若木雞,甚至有個人還一動不動地在抽煙。最後,哈爾斯泰特在客輪沉沒之前跳進了大海,並游到了一艘救生艇上。
災難來時,生死的分界線到底是甚麼?
美國資深記者阿曼達•裡普利長期從事災難報導,根據多年的報導經驗以及同生還者的對話,裡普利提出了「災難個性」的概念,也就是在災難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反應和狀態,這就是人獨特的「災難個性」,人們應該充分認識並完善這種個性,在危難時刻讓大腦更快地轉動,作出明智的反應,提高自己的生存幾率。
原來,生死的分界線就在這裡,無論是像「愛沙尼亞號」的多數乘客一樣嚇呆了,還是「歲月號」的學生們被指令貽誤了,總之,當「災難個性」被抑制住了,失去了反應,災難中的人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寶貴的逃生時間,喪失生存機會。
從這個角度說,裡普利提出的「災難個性」不僅限於通常意義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也可以說成是危機智商。通過平時的經驗知識積累,勇氣果敢的訓練,克服盲點,這種「災難個性」是可以改善和提升的。
同樣也是20年前的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歡迎上級領導的匯演劇場的火災慘劇中,325人死亡,其中288名為中小學生。這場大火蔓延現場讓人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句話是:「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當時從8歲到14歲的這些學生們都非常聽話,乖乖地坐在座位上。一分鐘內,領導們從前排跑到了最後,從現場位於最後排的一扇門跑了出去……斷電後不久,劇場頓時成為了一個完全封閉的大火爐。
原來,生死的分界線,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當中,「災難個性」除了會被經驗缺少、生理恐怖反應,錯誤指令等抑制,還會被領導階層優先、等級尊卑意識而刻意扼殺。而類似的這些錯誤意識是否是某種邪惡力量為了阻擋人們災難來時的生路而有意埋下的伏筆呢?
靜觀世事,危機無處不在,災難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常態。沉浸在享樂世界又迷信科技萬能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應當重新審核一下自己的「災難個性」,或者「危機智商」,它精準地反映著一旦災禍來臨生死分界線的標高。不僅海難,火災,戰爭、地震洪水、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都會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混亂和恐慌,這些需要理性克服;同時還要注意的是整個社會長期有意或無意灌輸給人頭腦中的錯誤意識,它是破壞危機智商的更大殺手。
比如,如果把當今民心盡失,高層角鬥,危機四伏,惡貫滿盈的中共比作泰坦尼克號,隨時有沉沒的危險,「災難個性」或「危機智商」屬上乘的人,早已匯成一股「三退大潮」,一億六千萬中國民眾拋棄中共,逃下了危船,而還沒有逃出的人,禁錮他們的思想常常是:「等大家都退了我再退」,「給我10萬塊錢我就退」,「反華勢力搞政治,我才不信呢」,「為共產黨犧牲生命是愛國的表現,不能退,愛國就要流血犧牲」,等等。其實,這都是被黨文化長期灌輸下,喪失了危機面前的判斷力,陷入了盲點的結果。頑固不化的人被這些盲點牢牢拴住,就和客輪下沉之千鈞一髮之際,聽從「留在原地不動」的指令一樣,將會失去寶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