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為何90後或成「不買房一代」?

人氣 157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12月29日訊】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發佈的《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 90後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因更看重個人價值、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很有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

這一結論是根據對中國12所高校的4110名90後大學生所做的調查而得出的。這些學生中有1380人已畢業或走入職場,另有2730人仍在讀。通過調查得知,學生們畢業一年之後,只有2成左右可以寄居在父母或親朋家,不到5%可以居住在自己或配偶的自有住房中。而超過7成的90後大學畢業生,他們必須居住在工作單位提供的宿舍,或由自己租房。

面對著更多人需要靠自己的能力來解決住房問題的現實,許多大學生都毫不隱晦的用自己的心聲、明確的表達出了對「買房」的態度。調查中,只有1/3的畢業生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為了買房,我願意降低生活質量」,而超過55%的畢業生則同意「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貸,我寧願不買房」。另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如果給他們一筆相當於住房首付的錢,他們會選擇用來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買房。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的副主任田豐對這些年輕人的心聲做了一番總結陳詞,他認為「大部份90後大學畢業生需要自己解決住房問題」;「一方面他們認同傳統國人將住房視為成家、結婚、生子生活必需品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們又更希望提高生活質量,選擇自在的生活,不做『房奴』,他們有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

無論是受訪者的現身說法以及真實感受,還是研究者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和認識,都讓我們看到,中國人由住房問題所帶來的巨大困擾已經延伸到了下一代;這些進入社會的新生代,他們沒有第二選擇的選擇、他們內心充滿矛盾的需求,都折射出一種對現實的無奈與憂傷。難怪有人對90後不買房的調查結果反諷道:「是買不起吧?」

這樣一句該被視為「大實話」的譏諷之語,與其說是針對90後大學畢業生而來,還不如說是衝著高房價的現實所發出的一聲怒吼。買不起,到底是怪中國人太窮,還是該賴房價飛漲的速度遠超人們的預期以及承受能力?官方有言,因為成家、結婚、生子,所以要買房,是中國人傳統觀念驅使下的一種過季的慾望;然而,我們似乎更加無法忽略和遺忘,古人常說的「居者有其屋」,不僅是平常生活中人們得以維生的基本條件,更重要的也是政府在管理國家事務的職責中所應體現的一個主要方面。

然而,只要將中國的房價「放之四海」來加以比較,就會顯然發現,中國遠超其它各國的房價與收入的比例完全可以反映出中國政府在考慮民眾承受力時所持有的漠視態度。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一國房價與收入之比應是5:1,聯合國制定的標準則是3:1。在各國的發達城市中,最高的是悉尼8.5:1,紐約為7.9:1,東京是7.9:1,首爾7.7:1,倫敦6.9:1。再看中國,北京的房價與收入之比高達25:1,上海約為20:1,而中國對於這一比例的平均水平大多都超過了8:1。因此有結論稱,中國80%以上的人根本無力購房。

對於此種房價高度,中國的年輕人恐怕更是望而生畏。在一輩子不吃不喝都可能買不起房的窘境下,轉而選擇提高生活質量、享受不買房的自在生活,便是他們唯一可能實現的夢想。然而,如果這種夢想仍需要自己花費收入占比過大的租房資金來竭力實現,那麼他們眼中的高質量生活又如何來進行打造?他們又如何能夠不受困擾而自在的生活?由此可見,即便90後選擇了不買房,高昂的租房支出仍是他們無法逃避的難題。

某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仰賴於房地產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利潤。然而這些巨大的利潤都毫無例外的通過「腐敗」這種途徑和渠道,流進了中共權貴們的腰包。對於在莊家、買家、賣家的角色轉換中樂得自在的貪官們來說,房價的高低與真正需要住房的民眾是毫無關聯的,他們能否承受也並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之中。

因此,無論人們如何疾呼房價太高買不起,無論有多少90後在表達著「不買房」的決心,那些只顧撈錢的官員們是永遠不會有所動容的。要知道,中國的房子不是建給人住的,而是中共的貪官們用來謀利和營私的。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木人:也談北京的住房問題
梁京:住房問題是中共的癌症
北京樓價壓不住的背後原因
外媒:中國五月房價急劇上升 凸顯政策困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