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0月30日訊】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有名、有成就的弟子,其中就包括澹台滅明。澹台滅明(前512——?),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四十九歲」。他因為相貌和體型都不好看,因此刻苦學習,終有所成。後來他曾南渡長江去吳國講學,追隨他的有三百多弟子。
《孔子家語》中這樣記載子羽:「其為人,公正無私以取與去就,以諾為名。」意思是說他為人公正無私,坦坦蕩蕩,以守信聞名。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游曾做武城縣縣令,武城正是子羽的故鄉。有一次孔子問子游,武城縣有賢者嗎?子游回答說:「有啊,澹台滅明就是。」他「行不由徑」,意思是從不走歪門邪道。於是孔子發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歎。
《蒙求》與晉朝的干寶《搜神記》中都記錄了子羽一個非常神奇的故事。一次,子羽攜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坐船從延津渡黃河。船走到河中心時,突然狂風大作,惡浪滔天。子羽站在船頭仔細觀察,確定是河伯在作怪。原來黃河水神聽說子羽有一塊美玉,便派大波神陽侯與兩條蛟龍興風作浪,將船掀翻,藉機奪取寶物。
子羽沒有害怕,他左手護著寶玉,右手揮劍與蛟龍搏鬥。不久就把蛟龍殺死了。等到上岸之時,子羽「投璧於河」,大概是要向水神表示殺龍的歉意和賠償,但是水神不接受,多次躍出河面把寶玉送還。於是子羽便「毀璧而去」。
子羽所展現出的「勇」、「禮」、「信」讓聞者十分欽佩。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