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不讓女兒上大學的父親有錯嗎?

人氣 5

【大紀元2013年09月06日訊】 前不久網絡上曾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一位父親與女兒在臨大學開學的前一週,仍然在為是否要上大學而各抒己見,僵持不下。父親的觀點是大學四年的花費與畢業後能獲得的經濟回報完全不成正比,稱大學是「失敗的投資」,「撿垃圾都比讀書強」。而女兒一心想實現自己的大學夢,覺得「只有讀大學,才能讓自己更有修養、更有層次,大學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此新聞的編者也在最後直抒胸臆,不贊成父親阻攔女兒實現自己的大學之夢,稱「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面對當事人和旁觀者的不同看法,我們不禁也要斟酌一番,到底不上女兒上大學的那位父親是不是真的錯了?

在陳述觀點、分析利弊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引述中國近代儒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經講過的一個真實故事。十九世紀擔任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首任市長的卡朋蒂埃,一直獨身,他的脾氣很壞,對家裏的工人非打即罵。連著跑了幾個工人之後,又來了一位中國的山東人,叫丁龍。卡朋蒂埃依然如以前一樣亂發脾氣,這人受不了,也跑了。

過了一段時間,卡朋蒂埃所住的房屋突然失火,雖其倖免於難,但損失慘重。丁龍聽說這件事後,主動來見卡朋蒂埃,表示願意繼續侍奉在左右。卡朋蒂埃問其走而復返的緣由,丁龍說:「我的故鄉有一位古代的聖人,名叫孔子,他教人寬恕之道。他還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今先生家遭遇火災,且獨自居住。我先前為先生的僕從,聽說這件事後內心不忍,因此回來,願意繼續做先生的僕從。」

卡朋蒂埃大加讚歎,說:「我不知道你是讀書人,能讀古代的聖人之書。」丁龍卻回復說自己並不識字,也不是讀書人,孔子所言都是自己的父親告訴的。聞之大驚的卡朋蒂埃遂問道:「那你的父親一定是讀書人了,這也很好。」丁龍回答道:「我的父親既不識字,也不是讀書人,祖父、曾祖父也都是如此。但這是我們的家訓,世世相傳,因此才知道孔子所言。」卡朋蒂埃聽後,更加感慨,從此不再謾罵丁龍。兩人相處如朋友。

丁龍就這樣憑著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不計前嫌,重新回來幫助曾打罵過他的市長,救那個本可以置之不理的人於危難。卡朋蒂埃和丁龍就這樣一主一僕過了下去。

又過了些年,丁龍生了重病。臨終前對卡朋蒂埃說:「我住在先生這裡,衣食無憂,您所給的工資,一直積攢著。現在我將不久於人世,我在這裡沒有相熟的朋友,在老家也沒有妻室,因此願意將這些錢奉還給先生,以感謝您這些年來的相敬之意。」

卡朋蒂埃十分感動,於是決定將這筆錢以及自己額外追加的錢款捐給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用於設立「丁龍漢學講座教授」一職,他希望學者們能從此後的研究中找到那位目不識丁的山東人堅持「忠恕之道」的原因和深意。然而研究的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後人根本沒有從山東人所展現的人道與精神上尋求答案。於是,在故事的最後,錢穆先生語重心長的說道:「中國文化,幾千年到今天,應是真實親切,活生生而有力的,不該只向故紙堆中去找。」

也許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一個有著高尚情操、高層次、高修養的人並不一定是從研究書本的人中產生,更不一定得通過現代大學教育的這種形式來塑造。我們很難想像,故事中滿腹經綸的學者竟然研究不出中國文化中並非如此深奧的一個道理,也很難想像一位目不識丁的山東工人竟能將這個名為「忠恕之道」的道理內涵表現的這般淋漓盡致。從他真實的經歷中,我們並未發現他的修養和層次是來源於厚實的書本以及象牙塔中充滿浪漫氣氛的學習生活。可見,一個人若真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出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內涵,僅僅依靠大學四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苦讀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如今的大學教育更是今非昔比,大不如前。

古人成才必先修身立德,依照聖賢書中的儒家思想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提高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標準,進而成為對國家、對社稷有用的才德兼備之士。而遍觀今日之大學,上至管理教育機構的政府官員,下至學校裡本應安貧樂道,懷揣著「治學夢想」的學者和教授,大多都在急功近利的追求著自身的財運和前途。大學擴招恰如其分的說明了這一點,學生或自願或被迫的對師者進行賄賂也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一個「利」字,早已讓大學裡的教育者忘記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己身之責,早已讓古人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熱忱與真意在這裡消失殆盡。

這樣看來,新聞中那位阻攔女兒上大學的父親可稱得上是有先見之明。儘管他一味從經濟角度來衡量上大學的價值有些世俗,但放眼如今大學裡那些匆忙應試、求職的莘莘學子,又有多少是不曾被「找一份好工作」的世俗理想所困擾的真正求學者呢?也許,這些學子們今時今日的「世俗」並不是最初的期待,正如那個渴望實現大學夢的女孩,或許真的是因為喜歡讀書,真的是因為嚮往校園的靜謐與聖潔,才懷揣著夢想,慕名而來。只是四年光陰荏苒,曾經那一份可貴的求知熱忱恐怕會在大學這個早已世俗化、利益化的「熔爐」中化為烏有,也許到那時,女孩抱憾的除了父親所說的那句「浪費了時間和金錢」之外,還有已被磨平的熱情以及再也無法找尋的「修養」和「素質」。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打工子弟讀書咋那麼難?(3)
鄭淵潔《馴兔記》折射中國教育引熱議
劉隱:我也來說中國教育
連載:中國社會道德危機之緊急救援(8)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