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9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在尼日爾(Niger),政府官員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步步交鋒,試圖挽回他們稱作「毀滅性」的合同。在鄰國乍得,政府更加有力。他們指責中石油罔顧環保,迫使中國人停工。在加蓬,政府沒收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下屬企業的輸油管道,並把它們交給該國國有公司。
《紐約時報》近日報導,中共一直覬覦非洲的石油。但是非洲一些資金緊缺的國家正在反擊,不再接受被非洲官員稱做「無條件投降」的老條款。它們近來顯示出了令人不可思議的自信。這説明,雖然中共在非洲大陸大筆投資,其不受拘束的影響力可能正在消退。
多年以來,中共在非洲總能找到急切的合作夥伴。那裡各式各樣的政府不但歡迎中共的投資,而且中共對其國内政治不加干涉。但現在,中國的主要石油公司正在受到非洲各國政府的挑戰。這些國家在過去幾十年吸取了外來者肆無忌憚掠奪資源的慘痛教訓,並開始從新審視他們自己以及前任政府簽署的合同。在中國公司搞價格欺詐、汙染環境以及獨占重要輸油管綫的國家,非洲官員開始抵抗,不惜得罪他們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尼日爾石油部長福馬庫耶•戈多(Foumakoye Gado)表示,資源就是他們的一切。如果把自然資源白送給人,他們就會永遠陷於貧困。大部分尼日爾人住在沒有電的土坯房裡,在河水裡洗衣服。該國石油開採始於近兩年前,但是還未能改善該國的生活水準。戈多說,他們必須爭取得到資源的全部價值。如果定價正確,他們希望能給人民帶來一些利益。
戈多說,尼日爾政府的獨立審計人最近發現了中石油的虛假及不實收費。這給尼日爾和北京的下一輪緊張談判提供了口實。通過類似艱難的合同修改,尼日爾已經從中國那裡討回了數千萬美元。
在尼日爾的鄰國乍得,官員對中石油採取了強硬態度。乍得10年前開始開採石油,並用石油收入建設了新公路和公用建築,改革了軍隊,並加強了政府對權力的控制,但並未改變該國的貧困排名。八月中旬,中石油將過量的原油傾倒在首都恩賈梅納以南的水溝裡,然後讓乍得工人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進行清理。事件曝光後,乍得石油部長下令中石油停工,甚至驅逐了該公司當地分公司的總經理及其助理。乍得政府表示,如果中國人不修建環境治理和處置設施,不准復工。
在加蓬,政府吊銷了中石油一個下屬企業在一處重要油田的開採許可證,將之轉售於一家新成立的國有石油公司。此舉震驚了石油界。上個月,因爲中國公司的環境和管理失誤,加蓬官員曾威脅吊銷其另外的許可證。
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比尼日爾更孱弱。該國政府將近一半的預算來自外國捐助。尼日爾一直期盼開發其石油,但卻一直受到主要石油公司的忽視。2008年,當時尼日爾的專制領導人馬馬杜•坦賈(Mamadou Tandja)同中石油簽署了秘密協議,雙方似乎都很滿足。但是在當時和現在,尼日爾是否能從這一交易中受益卻一直不清楚。
爲了贏得尼日爾一地區的支持,坦賈許願將在該地區修建耗資巨大的煉油廠。專家們尖銳的質問尼日爾這樣的低能耗國家是否需要建設煉油廠,更不要說坦賈政府在簽約後收到了3億美元的「簽約獎金」。作爲交換,中石油得到了乍得邊境偏遠油田的開採權,但協議條款至今仍讓尼日爾石油部的官員不寒而慄。另外,當地居民抗議說中國人的到來沒有帶來工作,但卻帶來了低工資和惡劣的工作環境。
2010年,坦賈在一場軍事政變中被推翻,民主政府隨後成立。但是和中石油的合同以及那個「雞肋」煉油廠仍然有效。該廠位於尼日爾與尼日利亞的邊境上。尼日利亞到處都是接受國家補貼的石油,經常被走私進入尼日爾。該廠的產能是尼日爾油料消耗量的三倍。一名聯合國官員專家稱,該廠的總成本應該只有7.84億美元。按照合同,尼日爾政府需要支付合同原成本的40%,剩餘則需要從中國貸款。
戈多說,在這場鬥爭中,他們其實在重申那些合同。將來他們會更仔細,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他曾多次訪華。他表示,雙方還不至於劍拔弩張,但討論有時持續數月之久。每次他們發現了漏洞,就立刻做出調整。比如,合同規定尼日爾的貸款為10年期,利率為商業貸款利率。現在的貸款已調整為25年期,年息1%,並延遲7年計息。
對尼日爾來説,同中國公司不停鬥爭的原因之一是降低成本。在該地區尼日利亞的石油補貼讓該國的石油獨占鰲頭。有一段時間,油料因爲價格高而在煉油廠裏堆積起來。中國人想對從油田運到煉油廠的原油徵收輸送費用,尼日爾拒絕;中國人想對煉油廠的原油收取出口價格,尼日爾反對;中國人在煉油廠有一支相當龐大的運輸隊伍,其費用也想讓尼日爾承擔,遭到尼日爾否決。尼日爾石油部秘書長馬哈曼•戈雅(Mahaman Gaya)說,他們要給中國人上的一課是,他們會把中國人看的很緊。
尼日爾的經驗正在非洲其它地方得到運用。非洲各國政府不再是被動的合作者。一名乍得經濟學者表示,他們不會再繼續無視中國公司的所作所爲。非洲國家和中共關係的改變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