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請待在現場
華特.葛羅培斯
我認為學生應該學習建築的工序。因為如果從製圖板開始做,就會連屋頂的水切怎麼做也學不好。不親眼見到實物的話,就會連每個工序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也不知道。在現場才看得到建築物是如何被組裝起來的。但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並沒有接受這樣的教育。
如同工匠師傅一樣
高山正實
密斯是一個不說話的人。我是在一九五七年到五八年這段時間直接受教於密斯的。而說到授課的內容,例如學生設計了某樣東西,密斯就會拿起這個模型,看得非常仔細,仔細地看著鋼骨的角落或細部。這時候我們就在旁邊一直等。然後他會突然問:「但是這個角這麼複雜,不就塗不到油漆了?」他就是只會講這麼實際的東西。他說的話並不是什麼深奧的哲學,而是像工匠師傅在教導徒弟一樣。
最難的部分
高山正實
剛開始會有人提出問題,然後密斯就會這樣默默地開始思考。這段時間,所有人都畢恭畢敬的等著。他在思考的時候,彷彿身邊沒有任何人一樣,就這樣過了十分鐘、十五分鐘,然後才終於回答問題。他的回答都很簡潔,但都是經過縝密的思考,認真回答的答案。聽說有人曾經問密斯說:「你遇過最困難的是什麼事情?」這時密斯也想了很久,終於開口說:「到目前為止最困難的,就是克服害怕改變的心態。」原文就是:「To resist against change」。
不教導問題的解答
密斯.凡德羅
我只會思考「要如何教導學生蓋出好建築物的方法」。就只想這個。首先我會花一年時間教學生如何繪製圖面。學會如何繪製圖面之後,再教他們怎麼用石材、磚塊、木材進行建設,還有一些工程學。接著教混凝土和鋼骨、建築物的機能性。第三年是空間和容積,最後一年才會教建築物的集合體。我完全不覺得這樣的教學計畫太無趣。因為我希望學生能理解建築的相關問題,所以不教導問題的解答。而是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自然這本教科書
法蘭克.洛伊.萊特
出外散步時我經常訝異於許多新發現。
請大家每天外出散步。
詳細地觀察,不錯過任何小事。仔細看看腳下的小東西。
大自然是一本教科書。其中某一頁裡,寫著成長的成果、大自然的豐饒和從容。
大自然裡蘊含著美好而單純的基本形態,能為建築師帶來信念和力量。@
摘自 《建築大師胸中的丘壑》 先覺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