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的思考程序
伊東豊雄
我認為高第的思考方式本身也是流動的。樹木絕對不是以真空狀態長在那裡。可能旁邊有牆壁,陽光或許只照得到其中一邊,或許還會承受風的影響,樹木在不同條件下成長,受到各種條件和關係左右,而往某一個方向成長。樹枝長出來之後,也會決定下一根樹枝長出來的樣子。也就是說,形態並非一開始就會以協調的方式產生,而會遇見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因應這樣的狀態來產生整體樣貌,並將整體維持在某一種平衡狀態。以這樣的想法來蓋建築的,應該只有高第一個人吧?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他如何在這種無法預期的程序中,繼續進行創作的思考。
關於人類的事
丹.西蒙斯
就算人類所興建的其他建築物都被破壞殆盡,人類也被遺忘,只要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建於一九三五年,業主為愛德格.考夫曼(Edgar J. Kaufmann)──還在,即使西元二四八一二年有外星人登陸地球,也可以從落水山莊裡了解所有關於人類的事情。
沒有牆壁也沒有柱子
ZZ
對密斯.凡德羅來說,最後的空間就是沒有牆壁也沒有柱子的空間。
曾經有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
將「柏林新國立美術館」的屋頂放上支柱時,密斯雖然已經坐在輪椅上了,卻仍親自到工地。巨大吊掛機準備將屋頂往下吊之前,他自己推著輪椅,開心地在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沒有牆壁的廣大工地空間裡自由來回移動。
隔年他就離開了人世⋯⋯
甚至無法以攝影記錄
阿爾瓦羅.西塞
路易.巴拉岡的建築非常簡潔而嚴謹,而且確實存在,但卻無法描述,無法模仿,甚至無法以攝影記錄。而且在現代風格之中又兼具普遍性。@
摘自 《建築大師胸中的丘壑》 先覺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