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袋裡裝的東西因人而異,想法不同是很正常的
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完美的溝通技巧。
有時必須像這樣以反方向的思考為前提,不要強求得到一○○%的理解或同感,若有八○%程度的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便不會產生摩擦。
近來坊間書籍都在高呼溝通技巧的重要性,關於說話方式或待客之道的書籍也賣得嚇嚇叫。
但是,若以一○○%的溝通技巧為目標,有可能掉進意外的陷阱。更何況,他人的大腦與自己的大腦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想要擁有完全一致的認知是不可能的事。
人類的大腦有一套相當以自我為中心的情報處理系統,人類約由三萬個遺傳因子組合而成,但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格和價值觀卻不是取決於遺傳因子。從出生到現在,活著的這個瞬間,所經歷到、學習到的事物都被植入大腦,藉由累積逐漸形成人格和價值觀。
若非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成長的雙胞胎,大腦的情報處理系統因人而異。用腦部斷層掃描觀察可以發現,看似沒有太大差異的大腦,其內部構造各有不同。
話雖如此,「人與人之間是無法相互理解的」這種想法在商業場合恐令人難以接受。可是,要自己凡事配合眼前的這個人,對精神上是一大煎熬。既然這樣,不妨退一步思考
「至少理解八○%對方的想法」
「稍微修正自己的想法」
如此一來與他人的溝通應能變得更加上手。
■ 不要淪落到「在廁所吃飯」
「溝通障礙」意指極度怕生或患有社交恐懼症,雖然並無「溝通障礙」這個病名,但這卻是個簡單易懂的名稱。職場聚餐、懇親會、派對,對這些人而言無疑是一種苦痛。
傾向完美主義的思考模式也潛藏在「溝通障礙」裡,因為自己不想被討厭的意識過於強烈,導致越來越寡言。變得無法參與話題,也因為太過緊張而言不由衷。有了一次不好的經驗後,不擅長發言的意識更加強烈,對於與人說話一事開始感到恐懼。
這是我在大學演講時發生的事,結束問題回答,學生幾乎都離席了,我也準備回家之際,有一名看似緊張的女學生E,小聲的向我問道:「我很不擅長和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飯,請問這是病嗎?」告白了她的煩惱。我曾經耳聞有大學生因為太不想和朋友在食堂吃中餐,而一個人躲在廁所吃飯的事,實際輔導還是頭一遭。
稍微聽了她的敘述,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無法加入談話」等煩惱的背後,還帶著「看到大家談笑風生的畫面就好痛苦」的心情。和朋友、同儕自在愉快的聊天,因為對於這樣的畫面太過憧憬,煩惱現在的自己是否有問題,最後喪失自信。
在E同學的想法中,也可看到屬於完美主義的一面。如開頭所述,所謂的溝通是人類在彼此無法相互理解的大腦內尋求折衷的手段。
儘管不至於到「溝通障礙」的程度,不喜愛社交場合的應當大有人在。我也經常聽到有人訴苦自己雖然擅長工作上的談判,卻不擅長聊天。不想被對方討厭、不想在人前丟臉⋯⋯理由有千百種,可是完全無害且安全的溝通技巧並不存在。必須將偶爾的失言或沉默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重新修正對溝通的認識。
我給了E同學「一個人吃飯絕不奇怪」、「不用想著一定要說什麼,試著聽對方說話,含首回應」等建議。
不曉得E同學在那之後過著怎樣的校園生活,希望對於她脫離「人際關係的完美主義」有些幫助。只要一開始就抱著「根本沒有溝通技巧完美的達人」的想法,就能減輕肩上的壓力。@
摘自 《重新定義100分,80分的努力剛剛好》 商周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