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27日訊】克里斯汀‧達奇曼一早就忙碌開了,他和他的學生們正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內忙碌著,身為奧堡食品專科學校(Food College Aalborg)老師的他和十幾位學生要為在位於丹麥北方地區「母親之島」Mors舉行的「文化面對面(Kulturmødet)」活動提供北歐菜系的丹麥風味小品,有魚、肉、麵包和其它各類蔬菜配料。兩天來他們已經做了4500份小吃,8月24日是最後一天了,他估計將還要準備2000份。
民以食為天,丹麥的廚房是丹麥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丹麥「文化面對面」自然少不了丹麥的食品,當然還包括很多,例如服飾、音樂、美術等等。但這一次的「面對面」有與以往的文化活動不同的特點,那就是「文化藝術論壇」。來自丹麥各地的精英匯聚一堂、各抒己見、並在現場觀眾的「監視」下,討論著丹麥文化藝術何去何從的大事!
背後高人
這不僅僅是一次供人吃吃喝喝、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的文化活動,這次的活動有著非常嚴肅的課題。「文化面對面」的背後高人是丹麥知名的媒體人兼作曲家伊萬托•維斯特高(Evanthore Vestergaard),這一切都來自他的一念:「我想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思索這樣的問題,我從哪裏來,我在哪裏,我要去哪裏,我怎麼去那裏。我想這些我們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在思考著。我認為藝術能給出一些答案,宗教也許也可以,或許政治也是。因此討論藝術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常說藝術帶動著我們,而文化保留了我們。媒體中我們談論的很多是關於掙錢的問題,那是一個比較低層次的爭論,我們希望能將這種媒體的認識提升一個層次。所以這次活動非常重要的部份是『辯論』。」維斯特高也表示,這次的活動也包括很多的文化藝術活動,包括丹麥美食、電影、美展、攝影展、文學論壇、音樂、舞台表演藝術、行為藝術等等,因為辯論的人要瞭解辯論的是甚麼,藝術是需要感受和體驗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文化的意義
丹麥地區委員會主席烏拉•阿斯曼(Ulla Astman)是這次「文化面對面」活動的發起和籌備人之一,她表示,丹麥需要一場文化辯論,討論一下丹麥的文化政策何去何從,丹麥人到底要甚麼,因為媒體經常指責說,丹麥的文化藝術過於高雅,失去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她說:「丹麥正在經歷經濟危機,文化的地位在哪裏?因為經濟危機馬上涉及到衛生部門、老年護理、兒童福利、教育政策等,這些當然很重要,但有些問題,比如我們如何定義人、定義丹麥人,這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文化。」
她和「母親之島」的市長勞格•拉森(Lauge Larsen)一起在活動致辭中講到:文化是無處不在的,通過文化我們知道了我們是誰,通過文化我們知道了我們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文化也使我們的生命有了深遠的意義,讓我們保持著生活的質量。
丹麥著名媒體人克萊蒙•可思高(Clement Kjersgaard)、愛德然•胡由思(Adrian Hughes)和克里斯汀•海夫(Christian Have)分別是七場辯論會的主持人,現場邀請來參加辯論的藝術家、政治家、文化界人士、媒體人和商界領袖等就有58位。歷時三天的「文化面對面」圍繞丹麥文化何去何從、誰來為文化買單、誰是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和護衛者、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國家的文化政策、藝術是否不健康和如何打開丹麥的文化藝術大門等七個主題深入地展開了討論。有嘉賓令人沉思的片刻、唇槍舌劍的火焰、精彩的連珠妙語,也有觀眾熱烈的提問參與。
雖然論壇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但是通過辯論,讓所有的參與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問題所在,看到了機會所在,大家都對文化和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理性認識。
丹麥的文化何去何從?今年的「文化面對面」來到了丹麥北部的「母親之島」,是預示著丹麥文化藝術的回歸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並不富有,甚至Mors被稱為丹麥的邊緣城市之一,但是這裡生活著著名的丹麥攝影師柯生•柯蘭(Kirsten Klein),她的藝術攝影常常讓人想到天上人間,美不勝收。這裡的自然寧靜安詳,讓人沉思人生的意義。或許這種遠離城市喧囂的生命狀態才是真實、自然的,或許這裡的自然傑作才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
達奇曼和學生們忙碌了一天,最高峰的30分鐘,他們提供了1000多份美食小品,他希望來賓們通過飽享口腹之福瞭解到丹麥美食的酸、甜、苦、鹹、鮮,以及包含其中的丹麥廚師們用盡愛心和細心製作丹麥美食的理念。他對丹麥回歸傳統美食充滿了信心:丹麥傳統美食的到來是為了今日的世界並留給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