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近日,歷時7年的調查報告《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2013年報告》發佈,按照對企業經營環境影響程度排列,受調查企業將中共政府的行政干預列為首要經營障礙,其次是企業稅費負擔過重。
中共干預造成市場經濟運行扭曲
近日,由大陸經濟學家王小魯、余靜文、樊綱擔綱,調查研究併發布了《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2013年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跨時7年,基於調研了中國4000多家企業經營環境做出的研究結論。
《報告》不僅分析了企業經營環境的最新現狀,同時,通過對比過去每兩年一次的摸底數據發現,企業將中共政府行政干預方面的問題列為首要障礙,其次是高企的稅費負擔,並且這兩方面都日趨嚴重。
《報告》中稱,當各級政府被賦予巨大的資源配置權力時,政府公開透明、紀律約束和外部監督非常關鍵,否則極可能導致濫用權力、錯配資源、貪污腐敗等現象,對企業經營環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報告》調查對像涵蓋了不同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受調查的4000多家企業,其中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占比10.4%,私營企業占比23.8%,非國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占比52.9%,其他內資企業占比6.1%,外資和港澳台資企業占比6.4%,未分類占比0.4%。
多數企業負責人的抱怨集中在政府行政和政策「公開、公正、公平」方面的問題,包括政策和規章制度不夠公開透明、行政執法機關執法不公、各類企業沒有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其他障礙因素還包括「政府效率」低下(主要是審批手續繁雜)、「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和「政府官員廉潔守法」存在問題。
一直以來,中共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扭曲了市場經濟運行的軌道,政府對普通企業進行掠奪性干預,比如完成 GDP和稅收指標、增加僱員數量、攤派公共行政支出等。而對央企和國企實行著保護性干預,採取各種政策進行保護、提供稅收優惠、提供優惠貸款支持、給予財政補貼等。
目前中國經濟陷入「中國式」產能過剩困境,正是中共政府進行行政干預造成的,並出現了獨有的全面過剩的態勢,不單傳統工業出現過剩,消費行業、新興產業也一樣未能倖免,經濟界已為「中國式」產能過剩問題亮出了紅燈。
在「中國式」產能過剩中,中共政府的角色特殊,它「插手」企業投資決策甚至運營,原本可以通過市場競爭調節產能的機能失效。中共政府盡一切可能上項目、擴產能,這是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陸財經評論人士葉檀認為,政府扭曲價格一手製造的產能過剩,才是目前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的長期風險,這意味著市場配置的失靈,必然滑向越失靈政府管制越多的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表示,中共政府以各種手段干預企業,強令虧損企業繼續經營,為保GDP的達標,通過財政補貼或政府擔保為這類企業「輸血」,惡化了行業生存環境。
高稅負令企業苦不堪言
同樣令中國企業主在經營過程中倍感煩惱的還有高企的稅費問題,今年7月,中共財政部官方網站刊發了《經濟建設司:2013年上半年產業經濟運行分析及建議》。該文章稱,當前中國企業稅費負擔較重,綜合考慮稅收、政府性基金、各項收費和社保金等項目後的稅負高達40%左右,超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
但眾多企業反映不止40%,甚至還要更多。北京聞易康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先生對大紀元記者表示,每年有相當於一半左右的利潤繳了各種稅費。「拚死拚活一年能賺120萬,但每年交各種稅費就近70萬,近6成的利潤被共產黨給拿走了,現在經濟情況也不好,剩下的錢僅夠維持公司日常運營。」 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車船稅……李先生一口氣報出了一串稅費的名字,讓記者很吃驚。
傳統行業的企業稅負高,科技型企業也是如此。某生物化學技術公司的財務總監表示,該公司每年要繳納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流轉稅附加、印花稅、契稅和社會保險費。這些稅費相加約占公司稅前利潤的48%。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坦言,目前中國中小企業要繳納、承受多種稅費或「隱性」負擔,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稅,費用包括教育費附加、水資源費、社會保險費等,據估算,通常交1元稅,就要交0.5—0.7元的費。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