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18日訊】香港匯豐控股(00005.HK)2013年上半年稅前盈利141億元(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升10%,主要是控制成本取得成效及出售資產所得,但亮點欠奉,未來數年增長亦阻力重重。如今匯控首要任務乃處理面前四大潛伏危機,稍一不慎,踩上地雷將嚴重拖累匯控發展。
DPA頭上一把刀
去年美國司法部對匯豐控股提出四項刑事檢控,包括反洗黑錢監管不力,遺反美國制裁法等。匯控承認指控,被罰19億美元並與司法部達成一份為期5年的延後起訴協議(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 DPA)。協議列出多項義務,包括不可在世界任何地方違反美國聯邦刑法,修補反洗黑錢及制裁監管漏洞,配合執法機關等。若匯控未能履行協議,後果將會是災難性,包括可能失去美國銀行執照甚至喪失美元交易能力。正因如此匯控必全力以赴,大量投入資源監控業務,加大合規管理及內部審批,尤其針對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風險胃納大減,結果拖慢營業及產品開發決定,甚至停止部份現有業務,避免違反協議,直至2017年威脅解除。
監管矛頭直指銀行
金融海嘯之後,投資者損失慘重,監管機構為平息眾怒,矛頭直指銀行銷售,匯控未能倖免以至訴訟纏身,期中包括: 賠償可能高達16億的住宅按揭抵押證券違規案,馬多夫種金案,違反斷供回贖權法(Foreclosure Law),操控LIBOR指控,英國保險違規銷售等,令匯控應付訴訟疲於奔命,違規罰款陸續有來。因大部份訴訟未能量化及未作撥備,有信貸評級機構警告若盈利及信譽持續受損,或會導致評級下調,後果堪憂。此外,針對美國公民逃稅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法(FATCA)即將生效,此法對國際性金融機構打擊尤甚,匯控稍有差池,隨時再觸發新一輪司法危機。巴塞爾III限制銀行資本投資令匯控難以重複如平安保險等高增值策略投資。新一輪的歐盟對銀行高層分紅設限,將不利匯控於新興市場拐留人才保持競爭力。種種法案,對以國際銀行定位的匯控盈利及增長甚為不利。
新興市場增長放援
匯控把重點放在新興市場。上半年業績顯示,超過一半的重點市場核心盈利倒退,其中包括中國、印度、印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巴西及墨西哥則壞賬撥備大幅上升,盈利倒退6成以上。世銀預料新興市場回復增長但增幅不及過去平均(表1)。佔最大比重的中國大陸已由保7.5變保7,低於世銀預測,印度亦下調GDP爭長至5.5%。新興市場的閃亮增長期已過。另外,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尤其以中共與周邊國家沿海爭議升溫,將影響周邊貿易。匯控若靠新興市場維持營利增長將較金融海嘯前更難。
中港進亦憂退亦憂
很多企業均以「中國夢」作增長故事,匯控亦不例外。但眾所周知,國內法規存在大量灰色地帶,企業「擦邊球」做法比比皆是,「比白更白」則無法生存。身陷濁水,污染難免,某些行為是否違規全看企業與夥伴及監管機構關係,一旦處理不好,便可成為監管機構打擊對像,尤其是跨國集團。近期中共政局不穩,製造仇外心理,高調處理外國企業違規,轉移群眾視線,乃中共慣用伎倆。葛籣素及恆天然就是典型例子。匯控不但面對大量客戶群而且是企業及高端個人客戶,企業貪腐做假無日無之,審查高端客戶資產根本來源難之又難。面對風險之高,不言而喻。
香港佔匯控盈利舉足輕重,大量中國資金湧港投資理財產品,資金根本來源無人能知。自由行引發全現金交易,很多中小企依賴自由行及中港貿易,多少貪腐及黑錢在其中? 這些業務若違反洗黑錢法規將嚴重影響匯控,因匯控於美國上市,全球業務受美國刑法監管,中正DPA死穴。據聞匯控已減少以大量現金為主的企業業務。面對香港急速現金化及赤化,公平賽場逐漸消失,就連李家誠亦調資海外,匯控雖有國際連繫優勢但又受制於國際監管,仍想與一眾中資銀行爭中港生意,談何容易。
匯控盈利預測雖有利好消息,包括費用減省上取得進展及未來利率上升,息差擴闊,但面對上述難題,此消彼長,盈利持續增長將面對重重困難。◇
(責任編輯:楊家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