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6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加拿大智能組織菲莎研究院(Fraser Institute)剛剛公佈的卑詩中學排行榜上,頭20名幾乎都是私校,溫哥華一共有八所學校登上前20名,其中只有兩名公校。這個排行榜頗具爭議,一些專家認為排行榜無法反映學生整體情況,公校為學生提供多元知識,私校則更看重學習成績。不過家長們對此依然趨之若鶩,尤其是華裔,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早早就選好校區居住。
根據菲莎研究院的2011-2012排行榜,York House與Crofton House兩所老牌私校,並列排行榜第一,素里的Southridge私校排名第三。鮮有公校擠進排行榜前列,只有兩所公校例外:基隆那(Kelowna)的Okanagan Mission Secondary與溫哥華大學山高中(University Hill Secondary)。
這個對卑詩284所中學排名的序列中,有26所中學在過去五年中進步最大,其中21所為公校,分佈在菲莎谷、溫哥華島與卑詩內陸地區,只有一所在大溫地區。
菲莎研究院學校表現研究部主任考利(Peter Cowley)表示:「我們的排行榜表明,卑詩學校在不斷地進步,無論其在佐治亞王子鎮(Prince George),還是南部的Grand Forks。」
學部委員:公校更培養學生能力
溫哥華學校局學部委員黃偉倫認為,菲莎研究院的學校排名僅僅憑藉考試成績,他認為(Fundamental Skills Assessment,簡稱FSA)成績結果是「不准確的」,因為許多學校的學生並沒有參加FSA考試,而且考試成績也不是選自同一組學生,不同年級都有參加,因此不具備比較性。
他認為,公校為學生提供的是真實學習環境,周圍是社區的孩子,大家在一起不僅學習學術知識,也了解社會技能、環境科學等多元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們主動學習的態度。
他相信,學生們可從公校環境中學到如何關心別人、如何回饋社區等,課程也更廣泛多樣,不把成績看成是重點目標。黃偉倫認為,學校應培養一個人終身的技能,而不只是考試成績而已,因此需要真正掌握這些技能與學習能力。他認為,私校則更看重學習成績,要求學生學習特定的課程,最終拿到好成績。
黃偉倫也因此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公校,認為孩子們能夠在一個真實的、更開闊的環境中,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並掌握技能是更為理想的。
大學教授:排行榜僅表現考試成績
西門菲沙大學(SFU)教育系副教授拉特克(Daniel Laitsch)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菲莎研究院的中學排名太狹窄,只是反映了學生們學習的部分課程與成績,而且大學錄取學生時,也不僅僅參考學生的成績,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他舉例,一個醫生不能只根據病人的體溫,來診斷病人的病情,同樣,菲莎研究院的排行榜也無法反映學校的實際情況。
他認為,此排行榜是將省考平均成績,加上學校的平均考試成績,總結在一起來排名的,學生在學校的實際表現具體如何,完全看不出來。
作為大學教授,拉特克表示:「我會僅僅根據學生的成績,來決定錄取嗎?不,絕對不!我要參考學生的經歷、各方面能力等,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況。」
他認為,學生的能力體現在方方面面:學習成績、義工活動、參與社區活動、語言與寫作能力等等。他希望學生有一個喜歡的工作與奉獻社會,而不是追求成為書呆子,成績好,卻缺乏其他方面能力與主動性。
公校生入讀大學表現更好
卑詩大學(UBC)數學教授布魯曼(George Bluman)告訴大紀元說,他在30多年的教學教學中發現:公校12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超過私校學生。公校學生第一年的物理與數學成績,較私校學生要好,以後的差距還在拉大。
他表示:「菲莎研究院的排行榜有誤導的作用,而學生家長為什麼那麼熱衷私校,真正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孩子去私校就顯得與眾不同。私校的環境更受限制,不像大學或工作單位,人們將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群。」
私校投資大 課程涉獵廣
據CTV報導,西溫的Mulgrave School ,校方認為學習中文有利於學生將來融入國際社會,故將普通話列為中學必修課,學費每年1.9萬加元。
另外,在York House,學校聘請了一位微生物博士來給學生上科學課,效果是該女校有50%的學生進入科學系就讀。
當然,要獲得更多方面的教育,私校可能收費更多。
(責任編輯:鄧琳) ◇
========================
無論公私校 品德教育最重要
(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每年菲莎研究院的中學排行榜出台了,家長們都很重視,總要了解一下,哪些學校排名上升了,哪些學校成績如何,尤其是自己孩子的學校。那麼,華人家長們關心的是什麼呢?私校是不是比公校更具備吸引力呢?
家長是孩子品德的第一老師
本拿比徐太曾經將女兒送進卑詩排行第一的York House私校,後來又送入公校一小學讀書,親自體驗了一下公校與私校的區別,她認為,如果家庭經濟允許的話,小學送進私校更好,而中學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公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公校與私校的最大不同,徐太認為是學生來源不同:人們削尖腦袋要進私校,學費高、入校要求門檻高,造成私校的學生普遍成績優秀,加上學生的輔導工作範圍小,做得更周到;而公校的生源就參差不齊,校方也必須兼顧學生的不同情況。
她建議孩子讀小學時,將其送到私校,可以促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能力、識禮節等,這樣小孩進入中學後,能跟上中學的快節奏。
如果小孩能力強,能自律,徐太相信中學時入讀公校是一樣的,因為公校擁有同樣的設施設備,課程豐富多樣,一些學校還為學生提供AP課程與IB課程。
公校的環境更廣闊、多元化,學生在其中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實用課程,發展不同的能力,比如培養領袖才能等,關鍵看學生自己。如果學生入讀公校,她建議可以參照菲莎研究院的學校排行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如果小孩能力一般,她認為,私校為學生安排得特別好,成績更好,私校的宗旨側重在入讀名牌大學。
那麼,私校是不是學習環境與人文環境更佳呢?徐太認為,孩子的教育重在家長,人們可能認為私校環境更好,而過去發生在私校的事件,一名老師傳播色情照片等,仍然令人記憶猶新,所以她相信家長是孩子品德的第一老師。
排行榜可作為參考
溫哥華家長陳太,為了孩子的學業,不惜搬家到溫哥華西端,因此期望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學校與學習環境。她認為,菲莎研究院的排行榜雖然不完善,畢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參考標準,還是有作用的。
華人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有的父母還沒有移民,就選擇好居民區與名校,目的還是一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入名校讀書。
陳太感慨說,這是華人家長的一種趨勢,他們會選擇名校區,選擇溫哥華西端,而菲莎研究院的排行榜中也表明,好學校都在西端。
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名校或私校,原因是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父母條件好,加上學生的競爭力更強,因為學生家長也普遍重視品德教育。
陳太認為:「因為只有這樣一個參考,不是孩子有沒有才能,是父母普遍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所以這些名校就更讓人嚮往。」
她雖然還不能將孩子送到私校,不過仍然看好私校的。她解釋說:「這些學校往往是宗教辦的,比較重視品德教育,而且學生的省考成績普遍更好,因為學校收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另外,私校不會罷工。」
(責任編輯: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