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6月15日訊】由中華專業人員協會主辦、經文處教育組和台學聯協辦的台灣頂尖大學訪問學者學術論壇專題演講﹐將於6月22日﹐在MIT的懷海德研究中心(Whitehead Institute)一樓(9 CambridgeCenter)舉行﹐邀請段馨君博士談「劇場藝術:戲劇化莎士比亞」﹐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段馨君現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她將以在21世紀新興科技媒體傳播下,探究劇場藝術如何運用戲劇化(theatricalize)來再現(represent)莎士比亞劇作於亞洲劇場,探討在台灣的國家劇場之演出兩例:
1.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改編自莎翁《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
2.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劇作(The Tempest)。
她將解析戲劇化莎劇其中蘊含的性別、政治、「他者」(theOther)、客家意象、新世代網咖電玩重型機車下的客家男女權力愛情觀。評論採用西方百老匯音樂劇形式來作客家戲曲再生之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他者」化外之民亦可以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野蠻的卡力班為例。卡力班與普洛斯帕羅,富含後殖民主義被殖民者vs.殖民者,原始野蠻vs.文化教養的二元對立。「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力邀香港電影導演徐克合作,拼貼雜匯西方經典、中國京劇、台灣原住民舞蹈等元素,加入電影視覺特效。演出改編加入呈現原著中沒有露臉的卡力班去世的母親西考拉克斯,以原住民舞蹈戲劇化再現本島大地之母對抗外來帝國殖民者的抗拒。以後殖民女性主義如史碧娃克(GayatriChakravortySpivak)採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克莉絲蒂娜(Julia Kristeva)的「賤斥」(theabject)觀點,探討劇本改編,探究戲劇性(Theatricality),在劇場藝術如何再現文本。以古喻今莎劇新義,探討《暴風雨》政治中的三位女性在帝國白人男性權力爭奪復仇及殖民父權下的角色扮演,舞台再戲劇化呈現台灣本土議題與表演評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爭論或許在莎學研究,也可加入由創新「跨地域性」(Translocality)的理論來詮釋。劇場藝術豐富瑰麗,申論以視覺文化之戲劇化莎士比亞的普世性主題,可使其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並貼近人們於當代生活想法,符合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之後的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變遷。
段馨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戲劇劇場系(Theater)博士,哈佛大學英文系台灣頂尖大學策略聯盟(TUSA)訪問學者(2012-2013),美國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暑期研究工作坊訪問學者、交通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暑期短訪學人。中華戲劇學會理事。
其著作包括六本中英文專書。作品在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法國、台灣發表。研究跨文化主義、女性主義,媒體視覺文化理論,論述台灣歐美現代劇場、西方戲劇影視、客家戲曲文學、藝術、電影、中國傳統戲曲(京劇與豫劇)、莎學、機器人形象、亞美劇場。
詳情請聯繫會長游子揚(2neac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