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食物漲價迫消費者貨比三家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5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加拿大皇家銀行最新調查發現,八成加拿大認為去年食物價格上漲,九成加拿大人稱將想辦法節省食物開支。

這份稱為皇家銀行加拿大消費者展望指數(RBC CCO)的報告基於Ipsos Reid在2013年4月2日至15日之間,對3,024名加拿大人所做的調查。結果發現,84%的人相信2012年食物價格上漲;同時,91%的人說,他們將縮減開支,在購買食物上要做一些明智選擇。

調查發現,加拿大人每月在食品店的平均花費是411元。33%的人稱,食物漲價對他們的預算有相當影響,其中43%的人說會因此減少其他開支;57%的人說,他們購買食物時將做更多比較;41%的人說,會更多按預算花費,減少臨時衝動的購買;15%的人甚至說,會通過減少開車等方式省錢來應付食物漲價。

調查顯示,安省人每月食物花費最低(379元),魁北克省人最高(448元)。西部的卑詩省415元,阿爾伯特省440元,沙省及曼尼托巴省401元,大西洋省份420元。

報告稱,這項RBC CCO指數顯示,本年度加拿大經濟增長1.3%,民調顯示,60%的人認為經濟狀況良好,比上個季度下降8%,而認為經濟會變壞的人(30%)超過了認為經濟會改善的人(26%)。

皇家銀行助理首席經濟學家Paul Ferley說:「雖然我們看到食物價格漲,2013年整體的通脹率應該維持在2%以下。我們處於成長緩慢環境中,食物升價的壓力不會主導通脹預期。」

加拿大2012年的食物通脹率是2.4%,2011年是3.8%,2010年是1.4%。皇家銀行2012年的一份經濟報告預測,美國去年的乾旱可能使今年的食物價格上升3%至4%。

*食物漲價 消費者貨比三家

皇家銀行財務計畫主管 Jason Round對《大紀元》表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食品的價格,包括食物的類型,是當地生產還是進口食物等。調查顯示,更多加拿大人在食物價格攀昇時,在尋找節省的辦法。

「加拿大人已經知道監控家庭開支的重要性,並在開支變化,比如食物價格上升時,調整他們的預算。」他說,「建立一個包括所有開支的預算,包括像食物這樣的必需品,可以幫助控制開支。」

報告稱,價格上漲導致了消費者成為精明買家,在不同商店貨比三家。多倫多大學副教務主任,食品行業管理專家費希爾(Jim Fisher)對CBC表示,省錢的另一方法是,改變平常的品牌選擇。

「我一直觀察,當食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購買力稍微下降,以保持每月支出與以往相同,」他說, 「他們可能以前購買有機食品,現改為普通食品,所購牛奶,從高質改為普通。人們有足夠的選擇,他們並不真正需要花更多錢買食物。」

Round說,因為各種生活成本是變化的,「需要定時檢查預算,作出必要調整,幫助平衡今天的生活需要,並為將來的目標做儲蓄。」

*華人超市價格便宜 吸引西人消費者

安省食物價格較低被認為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多倫多居民佐伊家裏有4名成員,她說:「我看到的情況是,有些食物更貴了,有些卻更便宜了。」

「罐裝牛奶正變得越來越貴,雞蛋、牛油等主食物的價格都漲了一些。」她說,「一些農產品看起來更便宜了,因為更多的食物在以促銷價出售,比如大米等。 」

「看起來食品商店都在挑出一些產品以低價促銷,吸引顧客進他們的商店。」 佐伊說,華人食品店帶來的衝擊很大,「華人店的價格比西人店的價格便宜,而且農產品及蔬菜的品質更多。」

「我的做法是,所有的蔬菜和肉都在華人店購買。」她說,她只是去Loblaw買部分西式食物。

「是有一些吃的習慣改變了。現在我吃華人麵條,我的孩子也很喜歡。」 佐伊說,「它們更便宜,為什麼不吃這些亞洲食物呢?」

佐伊稱,在外面買做好的食物也有類似情況,快餐店的價格升高了,但有些店很便宜,比如在士嘉堡的一些華人店,「他們提供像自助餐那樣的食物,昨天我買了很多,才16元。我都在想,為什麼還要自己煮呢?」

佐伊說,她媽媽住在卑詩省的維多利亞市,來到多倫多時,不能相信這裡的食物那麼便宜,說多倫多Loblaw的一些食物價格,只是維多利亞同類食品價格的一半。

目前食品價格變化,受影響的不僅是加拿大家庭,加工商和零售商也必須進行調整。費希爾表示,「另一方面,加工商和零售商很難在高價位產品中獲利。不過,針對高價格的辦法還是高價格。 你可以打賭,供應上升時,農民將會在門前草坪上種糧食,然後,導致價格下降,最終,消費價格將降下來。」他說:「這在競爭市場上,非常有效。」
========================

專家:加拿大食品價格不算高

(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雖然加拿大食物價格逐年增長,但懷雅遜大學食品研究課程教授Mustafa Koc對CBC表示,加拿大的食品價格不算差。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加拿大的食品價格還是相當低的,加拿大人的平均家庭預算中,食品開支只佔14%。

多倫多居民汪女士一家3代有8人在一起生活。她說,確實看到食品價格有所上漲,「但是還能接受,沒有難承受的感覺。」

汪女士主要在華人店買食物,吃的比較多的食品就到Costco買,可以享受批量購買的較低價格。她說,對食物漲價感覺不強,「因為食物在家庭開支中不是大頭,房子、車、燃油、電訊、互聯網等才是大頭。」

她說,比如以前上網費很貴,還有限量,家裏人多,總是超過限量。現在有更多選擇,轉了公司後,每月開支省了100元,遠超食物開支的增加。

汪女士稱,在其他開支上想辦法省錢更好。「如果每天買食物都要為了省錢去對比的話,會活得很累。」

到外面吃就另當別論了。有4個孩子汪女士說:「如果經常在外面吃可能就會受不了。」

Koc 表示,食品開支14%可能不反映低收入家庭,以及小鎮及北部的情況。他說:「對那些在農村生活的民眾,或較低收入階層,他們可能會面臨負面影響。」

他稱,當然,他們必須作出決定,以降低他們的食物成本,這通常意味著尋找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糖和多脂肪食物,可能會造成和長期不良飲食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

(責任編輯:滕冬育)

相關新聞
【唐青看時事】歐洲接棒 「川普下大棋」引熱議
【直播】麥克馬洪教育部長提名 美參院確認表決
川普:沒談判空間 對加墨25%關稅週二生效
【直播預告】川普重返白宮後首次在國會演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