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二胡更響地走進西方音樂廳

——旅加二胡演奏家高韶青訪談錄

人氣 56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孫萍採訪報導)蒙特利爾是音樂人才濟濟的城市, 著名樂團除了有名的蒙特利爾交響樂團(OSM )外,還有以推出新作和發現音樂新人為宗旨的蒙特利爾室內樂交響樂團(OCM)。

演奏中的高韶青和經他改造的韶琴二胡(圖片由OCM提供)

在今年的OCM 演出節目單裡, 4月16日上演的室內交響音樂會裡出現了一個華人的名字,引起記者的興趣。他就是今天我們要向讀者朋友介紹的旅加華人音樂家,集二胡演奏、作曲、音樂製作和樂器改造於一身、有著「二胡大師」美譽的高韶青先生。

音樂跨越種族 不同的樂器表達不同的情感

高韶青於1967年出生在上海,不久隨著被下放的父母到了甘肅。6歲時開始學習二胡,12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專修二胡並開始學習鋼琴。1988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應邀到中央民族樂團擔任獨奏演員,1991年考入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開始進修鋼琴和聲樂。

二胡在表現民族情感上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嗎?高韶青表示,如同小提琴一樣,二胡也是一種媒介,透過聲音傳遞情感的媒介。

他說:「就像我們人的不同聲音, 如我們亞洲人、歐洲人的聲音、嗓音和非洲人的嗓音不一樣。 但我們都有共同的情感。 因為我們都同樣是生長在這個地球上, 我們的情感也都是相連的。 也就是說, 不管你是甚麼樣的背景, 音樂是超越這個的。 人們完全可以用各種樂器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幾代努力 讓二胡走進音樂廳

人們都知道,在歷史上,中國的樂器都是獨奏或者以合奏形式出現的,沒有西方交響樂這種形式。 那麼高韶青先生是怎麼想到要把二胡帶進西方音樂廳、帶進西方交響樂的呢?

他說:「事實是這樣的。在劉天華先生時代(20世紀初期)和他之前,二胡和胡琴類的樂器,在中國主要是伴奏樂器,或者是用於自娛自樂。20世紀初國門打開之後,很多我們的前輩就在想,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西方的東西。這種想法很快就影響到文化藝術方面。 劉天華先生當時是拉小提琴的。後來喜歡二胡, 開始為二胡作曲, 教授二胡學生。他的概念很簡單, 就是吸收西方文化方面比較先進的理念,其中就包括把二胡推向現代音樂廳。」

他說:「他的這個理念影響到現代的二胡發展。 其實跟交響樂團合作不是我想起來的, 在好多好多年前,好多作曲家已經在為二胡和交響樂寫作品了。 我呢,是再進一步把它往前推了一些。 不光是跟交響樂團合作,也和各種各樣的流行樂團、各種搖滾樂團合作。」

音樂是世界性的

當記者問到,在交響音樂會上出現二胡, 西方人往往把二胡譯成是「兩根弦的小提琴」,怎樣才能讓現場西方文化背景的聽眾聽懂二胡音樂,他說:「 事實上, 當音樂一響起,她的國界就消失了。如果你的演奏感動了人,也感動了自己。」

他說:「人的感情這個東西, 不能簡單地說這是中國人的感情, 那是西方人的感情。我們擁有的首先是人的感情,只要能夠傳達作品的信息,傳達演奏時的信息,能和觀眾交流, 那時候他們不會再去想『噢,我們在聽中國樂器演奏的音樂』。我覺得是這樣一個情形。 他們在過後往往會這樣想:『喔, 中國樂器為甚麼會這麼棒?這麼好聽? 』他們可能會這樣想。因為自然而然他們會和小提琴、大提琴做比較。 我覺得大家最終還會同意一點,就是『音樂是世界性的』。」

給蒙城觀眾的二胡協奏曲

高韶青和蒙特利爾室內樂團的合作演出的曲目是二胡協奏曲《敦煌古譜四首》。為甚麼選擇協奏曲式呢?他說:「協奏曲的概念,是一件樂器或者是一組樂器,與另外一組樂器互相協奏。協奏的內容包括互補、互抗,既互相爭,又互相融合。體現出緊張的程度從形式上可以看得出來。在中世紀的巴洛克時代,兩個樂隊的協奏曲式都有。 當然還有雙重協奏曲、三重協奏曲(2把小提琴加一把中提琴,還有大樂隊), 協奏的雙方是等同的地位,沒有誰給誰伴奏那一說, 但是在音樂會上有時會說樂隊A給樂隊B伴奏, 或者反過來也成立。 」

由旅加音樂家黃安倫1997年完成創作的《敦煌古譜四首》,是根據敦煌古譜25首譯譜版本選其中4首的旋律音作為改編素材而成的一首二胡與交響樂團作品。2002年首次在日本演奏,引起國際音樂界人士的矚目。

也許是被音樂內涵深深打動, 或許是被演奏者的高超的技巧所震撼, 高韶青的演奏一結束,音樂廳的觀眾起立鼓掌、鼓掌……

對傳統二胡的改造

出於對二胡的深入瞭解和自己演出的需要,高韶青還對傳統的二胡做了小小的改進, 而且還申請了專利。他說:「對二胡加以改造,是基於我自己的需要。既然二胡被推到舞台上了,它的音量是非常重要的。音量越大,聽到的觀眾就越多。」

大部份中國樂器用以自娛自樂, 往往音量較小,二胡也不例外。 他說:「大部份的二胡演奏家在演奏時, 前面都需要一個麥克風。 當然這個不是甚麼錯,作為以獨奏為生的音樂家來講,樂器的音量是非常重要的。」

他說:「二胡的音量問題一直在困惑著我。二胡的構造,使得它在音量上有它的局限性。對著觀眾的時候,琴筒的音窗是朝後的,這樣的話, 聲音就要到後面才能反射回來。如果後面坐滿了人的話,如大型樂隊,他們會把聲音全吸走了。」

改造的思路和靈感來源於手機。 他說:「也是出於巧合。一次我陪太太逛街,那個地方很吵。要聽一個東西根本就聽不見。我就用手捂著iphone上面的喇叭,到一個角度, 音量一下子很響。我就想到, 唉, 這不和二胡的琴筒出聲是一樣的的嗎?只要改變一下方向, 音量聽起來就大。 」

韶琴二胡的出現

他把自己用的二胡的琴筒做了改造。

他說:「開始是想,把聲音壓縮一下是不是會更響。結果壓縮以後, 音量提高了10—20%。對一個演奏家來講, 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了。結果沒有想到, 這個設計解決了2個問題,一個是音量大了,一個是壓縮的聲音改變方向後, 上升到天花板上反射回來,傳到觀眾席裡頭, 傳的很遠。再有一個特點,是演奏者自己聽得見了。

那麼傳聲方向怎麼改的呢?他說:「 由原來的往後傳, 改成了往上傳。琴筒拐彎了。 聲音經過壓縮往上傳的過程中, 直接進到演奏者耳朵裡, 再到天花板上。 我的最重要的專利是這個。 還有就是音域的擴展。」

就這樣, 改造過的、申請到多項專利的二胡被稱為「韶琴二胡」。 他表示,就技術而言, 韶琴的演奏技術和普通的二胡是一樣的, 你會拉二胡, 就會拉韶琴。

讓年輕人喜歡二胡

面對年輕人學二胡不太流行、時髦的現實, 高韶青有了自己的遠見。他說:「年輕人學二胡總是有個觀念, 認為二胡是老頭老太玩的一種樂器, 看上去不怎麼酷。他們會覺得吉他很酷,所以很多年輕人愛學。因為現在的文化就是這樣的。 如果還是這樣的感覺, 年輕人學二胡的就會越來越少,視野就會越走越窄。這就是我為甚麼到處參與, 一會兒參與搖滾、一會兒又和爵士樂演奏, 有時還與流行音樂一起演奏。我就是希望通過一點點的努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包括中國的年輕人、外國的年輕人。 」

他的另外一個創新就是,在韶琴的基礎上加了電插頭, 可以和其他電子樂器一起演奏。◇

相關新聞
加國會聽證會:中共操縱攻擊法輪功群體
專訪《再次成為神》女主角:在拍戲中昇華
8月加國通脹回升至4% 央行面臨再加息壓力
好做好吃 6款藥膳幫你護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