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設計自然宅:安之「居」

甄健恆

人氣 10
標籤:

青木淳在接獲委託的那一刻,便開始考慮到屋主尚未出世的孩子,加上或許還有第二位小孩的誕生的因素,他仔細思考著該如何做出一個可因應未來生活變化的設計。

雖然住宅內部的白牆與清水模占了大部分空間,因此有了點冰冷的氛圍,但是結合了木質的平臺與透過天窗照入室內的光線,就足以達到一種暖和的平衡感

滿足設計師姿態與光影交錯的家

青木淳在決定了這個住宅的基本型之前,做了100個提案模型。從這一點來看建築師的執著與用心,實在讓人敬佩。難道,是因為屋主是舊識才能有如此特別的待遇?

青木淳說:「這對我的工作來說並不是很稀奇的事情。過去我們並不會把所有的提案都展示給屋主看。而此次是因為屋主從事平面設計工作,所以能從平面圖、模型正確聯想到完成後的姿態才提供。」

「總而言之,我們公司內部先從這超過100個提案中選出了最佳的提案,很巧的是,屋主也非常有眼光,最終選出的是跟我們一樣的提案!這真的是令人非常高興,所以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命名為「G」的這棟住宅,簡單說是將一個木造建築,放置在一個鋼筋清水模的平臺上。但由於建地的周邊幾乎被住宅完全包圍,因此在有限的面積中,青木淳還需要解決「G」的整體性如何融入自然的問題、採光問題及空氣如何充分流通等問題。而建築師提出的解決之道,就是將常見形式做細部變形。

譬如說,清水模平臺上方承載著的木造建築,樣式明顯來自於日本傳統的結構,而外牆和屋頂呈一體,表面皆有防水功能。在設計上,除了木造建築被切割的部分,房子內的所有開口都採用了相同的、現成的木製窗框作為天窗,形成了外牆上不規則的圖騰。青木淳再在週邊置入了空隙,一併解決了採光問題。

「相對來說,這反而讓室內面積減少了,需要從下方的平臺中取得。」青木淳說。所以一樓在空間的配置上,只容納了LDK主要基本的空間,而上面的樓層中則以臥室功能為主,這樣一來就產生大量的剩餘空間。在功能上,上層的木造建築對於底層的平臺來說,就像一個巨大的天窗。而上下層樓之間77.3釐米的縫隙則說明房子在形式上的獨特個性。

最後,建築師還苦口婆心地重申說,這房子只能稱為「G」,任何如「House」等字眼都不能添加上——這樣一來,或許此「G」就能被解釋成為「居」,是一棟可以讓屋主住的開放又安心的住宅。

「居」的外觀看起來與一般「房子」一樣並無特殊之處,但只要一走進裡頭就能感受到——「G」是一間有大量採光的「家」。

從一樓的平面圖上,首先注意到廁所的位置,就被設計在玄關處,還面對著玻璃幕牆的立面。這樣的設計能讓起居室的私密性大增,也方便飯廳位置的動線。玻璃幕牆的設計還能為該區域帶來自然採光。

若僅是為了挑高設計而將整個二樓架空,就白白浪費了多蓋另一間臥室的空間,所以青木淳決定只把客廳上方的二樓空間做挑高,剩餘空間就變成另一間臥室了。

看起來像是閣樓的三樓雖然有臥室、 浴室和衣櫃等設置,但空間並不大,原因來自於山牆形狀的屋頂。雖然如此,青木淳仍然巧妙設計了陽臺,讓這塊有點封閉的空間,仍可享受戶外的感覺。

整體上是極簡主義風格的住宅空間,似乎完全看不到收納空間,事實上這一項需求巧妙地被建築師「收藏」在地下一樓裡了。

設計建築師 青木淳

過去50年來,日本住宅設計有什麼變化?

我認為一個家依開放性的變化會產生不同意義。首先,大多數的人注重有個人隱私的空間,故期望能有效遮蔽從鄰近的住宅、道路上的視線。從住宅物理性著手,便傾向於密閉性、隔熱性的方向上走,這樣就會讓住宅內部及外部自然產生隔絕。話雖如此,住宅中沒有了開放性,就會帶來窒息感,所以要如何拿捏開放感的這個課題,我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科技的日益發展,是否對住宅設計有所衝擊?

我覺得住宅對人類來說是一種最基礎的建築,相較其他的大樓型態的建築較不會受到影響。

人們對激進設計的接受度是否已經更開放?

無論是什麼事情只要稱上「過度」,答案就會有所改變。如果把改正至今無意識的生活型態稱為「過度」的話,我認為它的特殊感不足。

例如對這種「像船一般浮在水面上,就算有海嘯也不會損壞的屋子」比較「過度」的提案的接受度,將因為客戶心理或經費條件而沒有標準答案。

環保是否成為了住宅設計的一環?

就算是停電,也保持著舒適性。這是人類對於最親近的空間、住宅所要求的第一要素。另外,從停電的觀點出發,最終總會涉及到環保問題。事實上這並非是想省電而在經濟觀點上所產生的問題,當然也不僅是關於保護地球環境的嚴肅問題。

傢俱是否比過去變得更重要?

無法評論。有(注重傢俱)那樣的家庭,但也有不(注重傢俱)那樣的家庭。
好的住宅設計關鍵是什麼?

無論是什麼樣的屋主,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普通」的。但是,本來人與人之間就是有差異的,不同家族的關係也是相互有差異。總而言之,在這裡「普通」這種狀況是不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覺得自己是「普通」?

那是因為我們無法擺脫固有觀念。我們對生活有所期望,因此需要特定的舒適空間,這是真實的事,本人卻無法體會得到。而且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一個完美的家並非是形容客戶在文字面的感受,而是將內心
面所持有的感覺做為感受的出發點。

你認為未來的住宅設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沒有預想過未來的事情。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是否改變了你的設計手法?為什麼(不)?

現在的主流,是將建築用新的型態、語言來解釋,然後產生新的意義。而我並不這樣想。我認為目前被認知的意義是結合過去/另外解釋出的新意義。住宅是由人們的生活及空間範圍組合而成。生活規定出空間範圍,空間範圍規定出生活。這樣的關係很容易定型化,給人帶來窒息感,也很容易被動搖。為找出新的平衡
的可能性,必須消滅這種窒息感,以解放感取而代之。我認為目前建築還沒有成就這部分。

在東日本大地震後,有這種想法的人更為普遍,並開始討論跳脫「意義」作用的議題。

日本的年輕的建築師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跡象。你認為其原因是什麼?

對新手來說,一開始就接到大型建築的機會非常少,較多的狀況是接到住宅的設計工作。無論任何年代,新手設計的住宅都相當醒目。

你應該是屬於年輕建築師的一群。相對來說,年齡是否影響你的工作量呢?

並不是購買已完成的商品,而是建築尚未完成的階段,所以首先只能從建築家來選擇,因此客戶一定感到相當的不安。從建築家至今的作品來做選擇,是一個解決不安的方式。@

摘自 《圖解 和風設計自然宅》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小妙招】安全家居:色素塗料用在哪
亞平會29日講解家居節能
家居用品充斥致癌物 世衛促限用雙酚A、塑化劑
牆壁作觸屏 打造iPad家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