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心燈:人能百忍自無憂

作者: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143
【字號】    
   標籤: tags: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彆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 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懸著「制怒」的警言,這說明中國的古人們對發怒的危害性早有認識。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謝絕了僕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話不投機動輒發火,這是一種沒有涵養的表現。火氣太大的人,應該像林則除那樣,要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注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否則既傷害他人又傷害自己。

中國古代的中醫,對於「怒」有著精闢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皆由氣而生,氣和怒是兩個孿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發。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怒傷肝」這些常識早巳被人們所熟知。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生氣、盛怒而身亡者。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許多怒氣大都來自貪欲與私心,鄰里之間的爭吵,馬路上的爭吵無非為了一點小利,或受了一點小損害。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一般人感到生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戾氣為祥和,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忍耐;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生命的逆境中,能否走出黑暗關鍵不在於是否擁有火把,而在於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他的信念。
  • 人的生命就像一艘船,如果在人生的航行中承載過多過重的物慾和虛榮,生命之舟就極易在中途擱淺或沉沒。要想順利的抵達生命的彼岸,就必須及時的減重輕載,只取最低限度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東西,果斷的放棄人心中的貪念及多餘的慾望。
  • (shown)生活環境的善惡繫於人心,人心善則風調雨順,人心惡則風水火三災俱降,善心才能打造福地。
  • (shown)機會與機緣並不難得,難得的是抓住機會與機緣的能力。
  • (shown)善良是啟迪他人良知的鑰匙,唯有純善之心才能救人。
  • (shown)一個人即使不是先知,只要心懷寬容,慈悲待人,就可以遠離是非和災禍.......
  • (shown)裝上心閂克己自律並以善心待人,勝於人世間的任何防盜設備。
  • (shown)為人處事如能多一分包容謙讓,就少一分間隔障礙,包容對方無心的錯誤,就是為自己增添福分。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離奇!男子一想結婚就會身患絕症,恢復單身就不治而愈,占卜師預言治病:一件事不做就會孤老終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