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家:「黑死病」可能復燃

人氣 457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3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綜合報導)流行病學專家和考古學家不約而同提醒,世界要警惕「黑死病」死灰復燃,這種大瘟疫曾殺死全球約2億人口。

流行病學專業雜誌《傳染、基因和進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3月刊登載的最新獨立研究論文《淺析馬賽大瘟疫(1720-1723:歷史的教訓》(Small oversights that led to the Great Plague of Marseille (1720–1723):Lessons from the past),分析十八世紀20 年代間法國「黑死病」的蔓延因素,探討控制流行的措施。

論文作者法國流行病學家克里斯蒂安•德吾斯(Christian A. Devaux)通過分析馬賽發生的瘟疫,認為現代社會和古代一樣,導致疾病蔓延的風險都是交通、貿易以及抗藥性病原菌。而且,細菌本身所具有的基因變異特性,從而導致細菌感染方式的變化也是瘟疫流行的重要原因。

克里斯蒂安在文章中指出,當今的社會非常忽視的「黑死病」的流行,以為殺死馬賽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已經消失了。實際上,人們應該警惕「黑死病」的復燃,預先制定應對措施。

醫學上普遍認為鼠疫導致「黑死病」。據《每日醫學新聞》16日報導,每年美國疾病防控中心均公佈不到20例(1-17例)的鼠疫患者。在2012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Levaquin(左氧氟沙星)作為預防和治療鼠疫的新藥,以便應對抗藥性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導致的流行。

而加拿大公眾衛生局也在一直進行研究1939年以來在加拿大出現的鼠疫病例。在亞洲、非洲等,鼠疫也沒有消失過。2012年9月,中國四川省出現局部鼠疫流行。

其實,克里斯蒂安的論文早在2012年12月即可在互聯網上查到。但是,直到最近考古學家在英國倫敦發現歐洲14世紀「黑死病」受難者掩埋處所,他的研究才被重視。

3月15日,考古學家在倫敦法林頓區(Farringdon)地下2.5米處,發現整齊排列骨骸,初步鑑定為歐洲14世紀「黑死病」受難者。

考古學家希望這些屍骨能夠顯示「黑死病」的DNA特徵。 Crossrail首席考古學家傑卡佛(Jay Carver)說,「這次發現意義重大,向我們提出許多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生物學家正在研究這些古老疾病,以便更好的理解現代疾病。」

「黑死病」的得名是因患者出現皮下出血而全身黑紫以及其造成的恐怖時代,明確記載全球有過三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始於公元6世紀,源自中東,持續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萬人,全球死亡總數近1億人。

第二次的「黑死病」流行是在1348~1351年間,迅速蔓延整個歐洲,患者3~5天內死亡,3年內喪生人數達6200萬(有記載3000萬),延續到17世紀才停止流行。導致歐洲人口減少近三分之一。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894年的香港地區,是範圍最廣的一次。20世紀30年代「黑死病」流行達到最高峰,橫掃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60多個國家,造成千萬人死亡。而且,此次疫情主要在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區。

(責任編輯:簡陽)

相關新聞
世紀黑死病 廿年前現蹤
世界頭號烈性傳染病“黑死病”在印度死灰复燃
黑死病將會再肆虐嗎?
阿爾及利亞爆發黑死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