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許羽文日本東京報導)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造成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使日本民眾一直籠罩在核輻射的恐慌中。事故發生後,福島縣內核輻射災區的民眾被送往其他地區避難,災區內的小學也在避難地區借了臨時校舍繼續授課。然而到了新生入學的季節,這些災區小學卻面臨著招不到學生的難題。
據悉,浪江町、南相馬市有三所小學今年春季入學率慘遭零封,而位於警戒區內的富岡町等地,轄區內小學也是難以招到學生。據福島縣教育委員會統計表明,縣內目前共有23所小學校租借臨時校舍進行授課,但今年春季招生情況卻都不容樂觀。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的大熊町2所學校原來有148名學生,現在卻只剩下了32人,招生也極為困難。
面對招生難的狀況,有些小學表示,為了本地孩子將來就學的方便,還是會尋找辦法,努力苦撐下去,但也有一部份小學選擇了幾個學校聯合的辦法維持經營,或者不得不選擇關閉學校。
浪江小學:為浪江未來考慮 增設故鄉傳統課
二本松市浪江町立浪江小學自從發生核洩漏事故以來,就轉移至避難地區,並借了臨時校舍繼續授課。該校在地震前有558名學生,但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校內許多學生隨父母到縣內外其他地區避難,只能暫停學業。也有許多學生直接選擇轉校,到避難地區的其他小學就讀。因此目前校內僅剩下30名學生。而且今年春季截至目前為止,也還沒有任何新生申請入學。
但儘管面臨這樣的窘境,該校校長石井賢一仍然表示,為了浪江的未來,學校會繼續堅持下去。
另外,為了增強學生對故鄉的瞭解,增加學生對故鄉的自豪感以及對重返故鄉的期待,該學校還特地增設了學習浪江傳統等課程,例如到避難地租借的工廠廠房內觀摩浪江町特產工藝品「大堀相馬燒」的製造,還在工人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了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另外,學校還開設有與早稻田大學的研究院生一起進行研究會的課程。要求學生們用彩色畫筆畫出自己對家鄉三十年後發展的期待。
石川校長表示,因為這些課程,學生們對自己的故鄉傳統更為瞭解,因此也更加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回到故鄉去上課和生活。學校也希望藉助宣傳這樣的課程來吸引更多的孩子回到母校來上課。
真野小學、鳩原小學:經營困難只能合併或廢校
位於南相馬市的市立真野小學目前也同樣面臨著招不到學生的窘境。該校的校舍和體育館等設施都因海嘯的關係被破壞,只能在距離原校址1.5公里的鹿島小學內借土地建造臨時校舍以繼續授課。學生人數也由地震前的75人減少到目前的52人。
去年11月,南相馬市教育委員會曾在真野小學學區內舉行問卷調查,被調查的家長中有38%表示今後會將子女送往學區外居住。因此市教委認為真野小學今後恐怕沒有獨立支撐的能力,因此準備來年春季與附近的鹿島小學合併。
而同樣位於南相馬市市內,但處於舊警戒區內的市立鳩原小學今年同樣招不到學生。小學原來就僅有65人,今年更是僅剩下18人。因此市教委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因為附近民眾對核洩漏仍然心有餘悸,如果這種不安無法有效消除,則鳩原小學的未來堪憂,恐怕也會面臨合併或廢校的危險。
除以上三所學校之外,其實仍有許多經營困難的學校存在。例如,葛尾村唯一的村立小學葛尾小學,在核電站事故後一直停止授課。今年春季雖然重新開始授課但僅僅招到1名學生。全校學生也僅剩下14人。村教委官員松本忠幸說,有許多學生可能已經在避難地區重新上課並認識了新的朋友,因此並不想回到家鄉來上課,因此雖然村內很多人呼籲重開學校,但重開之後卻面臨著難以繼續經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