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9日報導】(中央社巴黎29日法新電)經濟搖搖欲墜、民粹主義崛起的歐洲,即將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百週年。這場「大戰」雖在歐陸留下瘡疤,卻也形塑了20世紀的發展。
1914-1918年的「大戰」,西線交戰雙方將在明年夏天紀念這場大戰,但不會有任何活動可讓從前敵對的參戰各方齊聚一堂。
在塞拉耶佛(Sarajevo)大張旗鼓紀念一戰百年的計畫,已因缺乏國際共識取消。1914年6月28日,1名塞爾維亞人在塞拉耶佛刺殺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Franz Ferdinand)的事件,普遍視為一次大戰的引爆點。
歐洲當時打了4年的戰爭,各國國力都大大耗損,而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參戰國對一戰的回憶,卻有著天淵之別。
都柏林大學(Dublin University)澳洲籍史學家霍恩(John Horne)指出,歐洲人「依然透過狹隘的民族記憶框架,去解讀這一場跨國大戰」。
深深烙印在英國和法國人內心的共同想法是:一戰是一次既正當,而且必要的勝利,而保住勝利所付出的昂貴代價,便是重大的傷亡數字。
一戰主角德國及俄羅斯,這次大戰的記憶,幾乎都遭20年後爆發的二次世界大戰所覆蓋。
一戰百年後的歐洲,全歐共享未來的政治理念,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歐元區經濟危機即將邁入第4年,再加上歐洲懷疑論者、民族主義者和極右派也持續地在整個歐洲大陸擴大勢力。
一戰交戰各代表受邀於7月14日巴士底日,到法國參加「和平示威」。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8月3日也要抱著「敬意和嚴肅」的心情紀念一戰的爆發。
德國和英國也將舉行典禮,紀念1914年8月3日開戰首日德軍入侵比利時。
然而德國國內、義大利和中歐各國,一戰百週年並未引起太大的關注。歷史學家認為,民族記憶的差異性,使各方很難攜手紀念一戰。(譯者:中央社樂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