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資金缺口達20萬億 地方或再走發債老路

【大紀元2013年1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中共三中全會公佈的《決定》稱推動城鎮化發展,但地方政府卻掀起大建新城、新區的熱潮。有獨立智庫預測城鎮化基建資金缺口達20萬億,在民資擔憂中共政策,不願投入資金的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或再走發債的老路融資。

城鎮化資金缺口在20至30萬億

日前結束的中共三中全會公佈的《決定》,再次提出推進城鎮化發展。中共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2.6%,過去34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提高34.7個百分點。但現已成為土地的城鎮化,各地方政府掀起造城的熱潮。

中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近期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

28日,城市中國計劃發佈《探索更為高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資模式》項目報告對未來城鎮化做了測算。城市中國計劃由麥肯錫攜手哥倫比亞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合作創建,是致力聚焦中國城鎮化的獨立聯合智庫。

在未來城鎮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和市政公共設施將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城市中國計劃研究員李曉鵬表示,據2010年發佈的《中小城市綠皮書》推測,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如果將社會保障方面的開支剔除,傳統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大約在20萬億至30萬億元之間。

民資擔憂陷阱 地方政府或再走老路融資

對於城鎮化資金的巨大缺口,有經濟學者表示,由於融資主體的單一性,任何一個方面風險過大出現危機都會對整個政府支出和債務償還造成影響,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大力發展非債務融資,拓展城市建設的資金渠道,讓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以避免政府融資責任過大形成系統性風險。

中共的三中全會前後,中共高層也多次表示希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讓民間資金進入到原有的部份壟斷領域,但一些民營企業家卻不看好,甚至認為這很可能是個陷阱。

由大陸媒體主辦的「中國年度管理大會」於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合作,對民營企業來說,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還要看國有企業的態度。

王健林舉例稱,如果國有企業說要保持絕對控制力,要控股60%,三家、四家民企每家出資10%,那資金弄出去又說了不算,這個錢投進去可能就變成陷阱了,這個機制也沒有甚麼變化,這個混合所有制價值也不大。

民營企業家的擔心不無道理,在中共一言堂的體制中,一旦民資被引入而又無話語權,很可能只是被用來引入解困,在民資擔憂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將不得不再走發債借貸的老路去融資。

地方借債蔓延至郊區 風險再增

中共政府性債務也引起中共高層的注意,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列出計劃,表明將更注意地方官員控制借貸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上海郊區一個人口只有6萬5千人的陳家鎮卻首次發行債券。

上海陳家鎮建設開發公司是陳家鎮的融資單位,該公司發行6年期8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此舉凸顯大陸較小地區也追尋借債擴張。海通證券駐上海債券分析師李寧表示,陳家鎮可能是最小的發行者。許多三線和四線城市今年已加入大城市進入債券市場。越來越多的債券發行當然會增加地方政府融資單位所發行債券的風險。

地方債審計至今成謎 評級機構穆迪存疑

從2013年8月1日起,中共國家審計署開始了對地方債務第二次全面摸底,而且審計範圍前所未有地擴大到包括鄉鎮在內的五級政府、四萬多個審計單位。時至今日四個月過去,地方債的詳細情況仍沒有披露。

11月中旬,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便會同中共財政部金融司商討地方債的問題。據悉,此次穆迪和金融司的談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情況如何,會不會出現風險,一旦出現風險,中央政府將如何處置。二是中國的鐵路債券問題,政府是否會接手。

由於中國是單一制國家,如果地方政府失去償債能力,按照中共的體制,中央政府將會對地方政府救助,而政府同時是銀行體系的主要所有者和控制者,這就意味著,地方債務風險與銀行體系安全和國民經濟捆綁。

今年10月份,渣打銀行發佈報告稱,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可能達到21.9至24.4萬億元,占GDP的38%至42%,接近官方當前估算值的兩倍。除了驚人的債務總量以及其持續增長的可能性,中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當前地方債務最大的風險更在於不透明性。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大陸城鎮化征地拆屋涉3.3億人 戶籍未改處境堪憂
2014年將現破產城市 眾學者發泡沫破裂預警
地方政府分裂唱反調  李克強稱要「革命」
三中全會召開 李克強要和地方「搶土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