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0月11日訊】(新紀元週刊346期,記者宗和報導)上海自貿區9月29日正式掛牌,然而持續暴漲兩個多月的上海自貿區概念股26日突然逆轉為暴跌。此外,首批32項相關細則即將公布,但可能不包括更為市場關注核心的金融領域改革政策。外界對於自貿區仍一頭霧水,各種猜測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定於29日掛牌成立的上海自由貿易區引發了白熱化的期待。在上海遠郊毗鄰自貿區的地方,住宅被搶購一空。預期將獲益的公司的股票飆升,其中有些股票在過去一個月裡上漲逾300%。經濟學家們「歡呼」其為中國10多年來最重大的改革努力。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9月25日,外高橋、上海物貿、上港集團、華貿物流、長江投資、陸家嘴、百視通等七支個股的漲幅已經翻番。其中,經歷過停牌的外高橋在17個交易日裡,上漲了307.44%。
然而,只是不要去問購房者、投資者或分析師:這個自由貿易區究竟意味著什麼?因為至少就目前而言,他們基本上仍是一頭霧水。
9月26日,在被連續熱炒之後,上海自貿區概念股暴跌。截至收盤24支自貿區概念股跌停,領跌滬深兩市。而此次暴跌或因熱炒兩個月的概念股遭到中共相關利益集團作梗導致。
分析人士稱,即將掛牌的自貿區,其中以金融改革為最大的亮點,但首批開放政策不涉及金融,造成了市場期待的落空。再熱鬧的題材,在沒有兌現之前從來都是一路爆炒,而消息一旦兌現,便是其股價下跌的開始。
32項細則將公布 核心細則或缺席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9月24日從權威渠道了解到,上海自貿區在掛牌當日,將有首批約32項細則出爐,另外,在2013年年底之前,還將有20多項細則陸續出臺。而在掛牌當日首批出爐的數項政策中,將並不涉及市場高度關注的金融創新具體內容。
雖然自貿區只是一片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但區內可能出臺的各項先行先試政策時刻都牽動著市場敏感的神經。中共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24日在公開場合表示,與傳統的自由貿易區相比,上海自貿區的意義顯然不僅僅在貿易領域,而是更多肩負了在其他重要領域的改革、創新和政策試驗的職能。
據悉,涉及投資管理體制創新的內容將列入首批公布的細則。例如,上海自貿區將在全國率先探索外資「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不過,此前市場熱傳的針對某些企業15%的稅收減免政策並未列入最終的自貿區總體方案中。
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草案)中,對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的表述內容涉及到了「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在實驗區內對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等方面。但據稱具體的金融政策尚待相關監管部門一項一項的批准。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認為,金融領域很多的改革機會條件已經成熟,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難推開。中共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綜合室主任王海峰表示,金融開放的具體細則可能很難在上海「破題」。
有關猜測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多
當國務院在今年7月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時,地方官員最初形容其為一個有利於物流行業的項目。他們表示,經由自貿區發運的商品將享受較低的關稅——這將是一個重要發展,但算不上一場革命。
自那以來,有關自貿區還將包括什麼內容的猜測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多。國務院提出,它將被用作金融改革的一個試驗場。據政府顧問介紹,利率放開、人民幣可兌換,以及解除針對外企的投資限制,等等都在討論中……
恐怕很多規則官方自己都沒想好。25日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稱,北京決定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內解除網路禁令,未來在該區內可自由瀏覽多年來遭封鎖的臉書、推特,甚至《紐約時報》、BBC等網站。然而隔日,官媒《人民日報》網站引述「上海權威管道」說,「上海自貿區的網路屏蔽措施與內地其他地區不會有異。」
而且,至今兩個多月上海自貿區的具體實施方案一直沒有出臺,中共商務部人士稱,上海自貿區的審批只是對其作為自貿區的通過,至於執行細則目前還待22個部委會簽署,每個部門都會有自己的相關意見,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需要進一步協調。
李克強高密度提改革 利益集團阻撓重重
自9月3日起20天內,中共總理李克強至少六次談及改革,其中在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行前後,談及改革的次數就多達三次,甚至稱要用「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改革。
就是在中共高層高密度提及改革的情況下,上海自貿區核心改革的金融細則都難以公布,突顯中共相關利益集團的阻擾重重。而李克強不斷表示改革的態度,也被外界將此視為其對中共相關利益集團的強硬表態。
目前中共權貴太子黨已經壟斷把持了社會主要經濟行業,如江澤民家族控制中國電信行業,前中共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前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兩家壟斷中國的石油行業;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之子劉樂飛控制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
可以看到,這些太子黨無一不活躍在私募資金、國企或央企,藉此大撈特撈國家財富。因此自貿區概念股的暴跌或可看做是中共相關利益集團的再次下手。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認為,金融監管機構和該體系內的利益集團已經成為自貿區內金融改革的最大絆腳石。
外界分析,習李政府要克服這波經濟危機面對的絕非經濟問題而已,而是政治問題,最大對手是中共相關利益集團的阻撓。習李政府急欲擺脫中國面臨的經濟危機,利用經濟的增長來維護政治的穩定,不得不進行經濟改革,欲斷臂以求生,目前已現端倪。
30年建立諸多特區 專制政權懼怕自由化
《華爾街日報》9月25日報導說,上海自貿區這個項目自宣布到推出前夕仍然被神祕籠罩。期望是很高的,由於今夏透露出的不同消息暗示一些官員想要做大。一些報導暗示對於這個區域的銀行帳戶利率將完全自由化。其他人暗示對於這個區域的企業北京將完全開放關閉的資本帳戶。也許外國電信公司將被允許在這個區域投資,最終給國內手機服務巨頭比如中國移動展開競爭。
但是也有很多理由讓人感到懷疑,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改革官方並未宣布。
自從1978年以來,北京已經建立了特別經濟區,海濱開發區和其他大大小小的項目來打造出投資友好的區域。算一算,超過90%的城市都容納某種形式的特區。在他們早期的日子裡,這些特區的確發揮了一個有用的功能,即允許北京改革派引入市場力量。隨著特區的數目擴大,他們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在點燃中國出口型繁榮的製造業。一些在特區率先進行的改革後來推廣到各地。
但是就像移植病人的免疫系統從來不會跟新的心臟和肝臟很好的和平共處一樣,中共領導人從來不擁抱從特區那裡學到的經驗。整體上不願意放棄對經濟的太多控制,當局堅持把自由化局限在特別區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特區成為國家控制的工具,允許規畫者輸送投資到這些地區。
如果特區的目的是為了日後鋪平廣泛改革的道路的話,你不得不思考:北京已經花費30年的時間來學會熱愛全面的自由化。他們還在等什麼?
上海的沸沸揚揚開始提供一個答案。中國發展的一個特點是,北京政策故意鼓勵經濟整體增長遠遠走在服務業提供服務能力的前面。因此,製造業受到鼓勵增長和競爭,但是北京對於利率,首次公開募股和其他資本分配工具的監管令人窒息,剝奪了私營製造業擴大需要的資金。因此,本來應該享有更高薪資的工人發現自己為服務付出更高的價格,諸如手機計畫,因為北京限制這個行業的外國投資。
人們希望上海改革成為提高服務業的一個範例:大爆炸式的金融自由化,比如消除銀行儲蓄利率限制和完全可兌換貨幣,這兩者都將開始允許市場更加有效的分配資本;更多的競爭,包括作為現代服務經濟脊梁的電信行業的外國投資;減少通信審查。
如果你沒有被這些東西嚇壞,那是因為你不是一個合法性搖搖欲墜的專制政權下的官員。目前的證據表明,中國的特別經濟區僅僅是為了取得快速增長,而不是北京決心穩步推進自由化。◇
本文轉自第346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