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濟世

張琪
font print 人氣: 372
【字號】    
   標籤: tags:

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裡蘊含著一個循序漸進的事物發展哲理,也體現了幾者之間密不可分互相關聯的共存關係。

何謂修身?因為德是立身之本,所以修身者不能不修德。把握了修身的根本,才能律己端嚴、見賢思齊,不斷的朝著成功的方向健康的成長。最後若能德信卓著,才幹超群,方能達修身立命的至高佳境。

從這個意義上說,修身是成就萬事的根本。從另一角度說,之所以要修身,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兵法中的這句話,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修身的絕對重要。姜子牙善能斬將封神,楊六郎堅定鎮守三關拒敵,岳武穆能夠精忠報國等等,都無不說明修身養德成為高德大義大能之人後,方能統兵馭將、指揮三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道理。否則何以服眾?怎能克敵制勝?又何能保境濟世安民?隋煬帝不修身,敗壞人倫綱紀,導致民怨沸騰,最後丟了先皇千辛萬苦開創的錦繡江山;龐涓不修身,背信棄義,暴虐嗜殺爭鬥,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馬嵬坡全軍覆沒,亂箭穿身而死。這就是不修身引發的血的教訓。

有一個故事說,漢末名士陳蕃,從小心懷大志,常常獨處一室苦讀詩書。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來訪,見庭院裡雜亂不堪,就問陳蕃為甚麼不打掃一下。陳蕃傲然回答說:「大丈夫當掃天下,安掃一屋乎?」父親的朋友笑著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矣!」陳蕃頓時醒悟,從此自我磨礪,克己修身,終於成為一代名臣。

為何要齊家?古語云「家和萬事興」這話頗有道理。最難能可貴的是,能通過自己的影響乃至教育作用,使全家上和下睦、眾志成城,成為自己的堅強後盾。這樣在報國濟世中才能無後顧之憂、進取不止、無往而不勝。

為何先要齊家?還有這樣一個好處:在齊家的過程中可以鍛練自己的各方面本領,積累濟世治國的經驗,因此說濟世治國必先齊家。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是不可能治理好國家的。所以,君子身居家庭斗室之中,就能鍛練出濟世治國的才能。例如在家裏能夠孝順父母,做臣子時就能忠君報國;在家裏能夠敬愛兄長,做官的時候就能服從長官;在家裏能夠關愛教育子女,當官時就能仁愛百姓,在家……

古代有很多修身、齊家、濟世報國的光輝人物事例。北宋的楊延昭才德出眾,滿門忠烈,上至百歲的佘太君,下到燒火的丫頭楊排風,在國家用人之際,都能義無反顧的前仆後繼、不屈不撓,奮勇殺敵,保境安民、功勳 卓著、萬古流芳。這可以說是修身、齊家、濟世護民的典範。《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對晉朝的竇燕山重德行善、教化子女經驗的總結褒獎,也是他修身、齊家、使五子登科,濟世報國事跡的光輝寫照。

既然修身、齊家、濟世的關係這麼密切,作用這麼巨大,我們何不努力奉行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身體力行者必能登臨「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美妙佳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文帝、景帝敬天意,順自然,以「愛民」、「富民」、「教民」為治國理念,親賢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使天下人人重仁義而恥私利。
  • 陳仲,是戰國時代的著名賢士。他的哥哥是齊國的卿大夫,俸祿有萬鍾之多,其中多有不義之財。陳仲深以為恥,因此便搬到於陵居住,所以人又稱「於陵仲子」。
  •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家風、家教,注重對子女的德性培養,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導,「重德修身」成為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 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人世代安身立命所遵循的準則。從中國古人留傳下的大量家訓可以看到,這種由私及公、由己及他、由小我及大我的自我境界的推進、提高和昇華,是古人對自身,乃至家族後輩的一個具有指導性和傳承性的道德遺產。
  • 中國自古講究門風,注重庭訓、家教,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德和品質教育。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
  • 修煉之路漫漫而將盡,修者之心淡淡無波瀾;此其時也,割捨凡心;此其時也,蕩盡妄念!
  • 修煉,便是要在戲中,鑼聲未響,就已知道、就已相信這道具的歸處,而且深信眼前的一切 只在倏忽之間。倘如此,便是要覺悟了吧。
  • 法蘭西斯·法塞勒斯·丘奇 (Francis Pharcellus Church) 1992 年版《是的,維吉尼亞,有聖誕老人》封面的細節。(Penguin Random House提供)
    《是的,維吉尼亞,有一個聖誕老人》一百多年來,這篇文章成為美國新聞界轉載次數最多的社論,無數家庭和社區不斷地閱讀、重溫,把這視為年度傳統慶祝的一部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