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微:參軍真的「踴躍」嗎?——駁「自主選擇」論(二)

曾微

人氣 56

【大紀元2012年08月14日訊】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說中國現在的社會制度是「中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比如有「美女」頭銜的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就對外國人說過這樣的話。[1]這話聽起來,就像是中國人民為現行制度投了票似的。當然,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民從來沒有為現行制度投過票。那麼,「自主選擇」論的根據在哪裡呢?

「自主選擇」論的第一個根據是「小米加步槍」,上一篇我們已經分析了這個根據,證實「小米加步槍」是假,因此第一個根據是不可靠的。

「自主選擇」論的第二個根據是工農群眾「踴躍」參軍,這說明,是人民要打倒國民黨政權,要選擇我們的政權,選擇我們的制度。

工農群眾參軍真的「踴躍」嗎?

我們從紅軍時代說起。

1930年代,中共在各根據地的徵兵叫做「擴紅」。

1986年8月,為張聞天編選集、寫傳記的小組向楊尚昆瞭解情況,與楊尚昆進行過一次長談,這個談話的錄音記錄稿流向了社會。那次談話,張聞天的夫人劉英也參加了。劉英說,1933年「查田運動」的時候,[2]根據地第二次「擴紅」,毛澤東直接領導她,毛給劉的批語是,「誰反對擴紅就殺」。

楊尚昆說:「查田運動的結果是整了一批中農,至於富農那時早就沒有了。那麼在這種高壓下就擴紅,創造紅軍一百萬。誰敢不當紅軍呀?當然擴紅成績是主要的,但是那樣的方式是不好的,事實上等於抽丁,像興國那裡抽得就根本沒有甚麼壯丁了。」[3]

這哪裡是「踴躍」參軍呢,這實在是強迫參軍,是抓壯丁,而且比國民黨的抓壯丁凶狠多了,國民黨抓壯丁還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規定,不會抓得「根本沒有甚麼壯丁了」。

「解放」戰爭時期,讓農民「踴躍」參軍的法寶就是暴力土改。中共以反封建的名義奪取了地主富農的土地,又以莫須有的名義奪取了地主富農的房屋錢財。剝奪了地主富農的土地財產之後還不夠,還以鬥爭的方式激起對地主富農的仇恨,鼓勵農民侮辱地主富農及其家人,縱容農民以私刑打死地主富農。有了這樣血淋淋的「階級仇」之後,再告訴農民必須參軍,以保衛獲得的「勝利果實」。如果不參軍,地主富農就會反攻倒算,就會變天,「勝利果實」就會得而復失。

這是利用人性的貪慾,破壞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破壞做人的基本道德,人為樹立起你死我活的敵人,然後驅使農民走上戰場。

人終究是趨利避害的,沒有人願意去死,所以還是有「覺悟低」的農民想過自己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不願意參軍。負責擴軍的幹部就強迫。

張正隆的報告文學《雪白血紅》寫到了強迫東北農民參軍的一個細節,大熱天把農民關在一個大屋子裡,把炕燒得發燙,炕上的農民受不了,一下炕,就給戴上紅花,算「自願」參軍。1948年10月21日,中共東北軍區給「軍委總政」的報告中,談到擴軍問題時說:「動員時間短促……動員方式簡單(強迫命令方式,相當普遍)」。[4]《雪白血紅》被禁,對這種徵兵方式的暴露是一個原因。

用上述「相當普遍」的方法徵兵,「解放區」的人力被蒐羅到了極致。

1948年,聶榮臻說華北軍區「在人力物力動員上都是最大的限度了」,毛澤東也說「鄉村人口大為減少……各區擴兵(包括東北在內)均已至飽和點」。[5]

「翻身農民」不夠徵用,於是被俘的國民黨軍隊官兵就成了兵員補充的主要對象。俘虜兵被稱為「解放戰士」。1950年6月,周恩來在一次政務會議上說:「以軍隊的成分說,解放戰士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5]

以前,我們總被告知,解放軍「優待俘虜」,國民黨軍隊士兵被俘之後,願意參加中共軍隊的留下,不願意的釋放併發給回家路費,受此政策感動,被俘士兵也都「踴躍」參軍。但是,據今天調查,在「解放」戰爭時期,「釋放併發給回家路費」只是一種宣傳,發放的路費根本不夠俘虜返回家鄉。[5]而絕大部份俘虜兵都被強迫而不是自願地「被參加」了中共軍隊。

1948年8月,中共發佈的《中央軍委關於兵源補充問題的指示》說:「對俘虜士兵原則上應是一個不放,大部用於補充部隊,小部用於後方生產……其不能充任戰鬥兵者,亦可充任擔架兵、輜重兵或分配後方機關服務,調換青壯人員補充前方。一般不能服兵役之老弱,應分配在解放區就業,參加農業生產或其它生產,以增強解放區勞動力,減少敵區的勞動力。」[5]

俘虜「一個不放」,即便不能作戰的老弱,也要生產勞動,這哪是「踴躍」呢?

所以,「踴躍」參軍說也是靠不住的。「踴躍」參軍說靠不住,「自主選擇」論的第二個根據同樣不能成立。

註釋:

[1]見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4/001822461205.shtml

[2]1933年6月,中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出《關於查田運動的訓令》,要求把「一切冒稱中農、貧農的地主、富農,完全清查出來,沒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財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多餘的耕牛、農具、房屋,分配給過去分田不夠的及尚未分到田的工人、貧農、中農,富農則分較壞的勞動份地。」

[3]見http://history.dwnews.com/news/2011-07-10/57892282.html

[4]見張正隆《雪白血紅》,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5]見江林平《「解放戰士」群體的產生及其規模》,《黨史文獻》2012年第3期

2011-06-18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台灣民意與自主選擇權
藍培綱:國殤60年--蔣介石何以失去大陸(上)
藍培綱:蔣介石為何失去大陸(下)
劉德惠:轉輪一甲子 話人間滄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