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7月27日訊】近日,一篇名為《日本「王子制紙」將排污啟東》的帖子在網上流傳。江蘇省南通市啟東民眾近日抗議亞洲最大的造紙廠—日本王子紙業啟東沿海排污問題。南通政府批准建立王子制紙集團(南通)有限公司,進行超大規模的制漿造紙生產,將建設一百幾十公里的超長輸送管道,將工業廢水排入啟東境內的黃海水域,設計規模日排放量達15萬噸。啟東是個漁業大市,漁業人口14.2萬,與海洋捕撈、灘涂養殖相關的漁業兼業勞動力達4.56萬人。海水污染將對這部份人的生計有影響。據《江蘇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09年2月編)顯示,啟東沿海已是嚴重污染海域,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排入巨量的污水已經讓大海無法承受。
更嚴重的是,長江口也會有海水入侵的情況,若江口海水污染,據稱有可能會污染上海市自來水的取水地青草沙。上海靠黃浦江和長江,但卻是一個缺水城市,主要原因是水質太差。北青網記載,至今上海已經變換過幾個取水地,最初水源地是蘇州河和黃浦江市內段,當年黃浦江水質指標優於同期英國泰晤士河。但此後,蘇州河水質逐步惡化,上海水源取水口被迫遷至軍工路黃浦江附近。此後取水口被迫不斷順流向上。1987年,取水口移到黃浦江上游臨江段。1998年,又移至黃浦江上游的松浦大橋附近水域。水源地一再遷移,上海卻並未擺脫「水質惡化」的陰影。上海原水供應依賴於黃浦江上游水源地和長江口陳行水庫,水源地安全保障十分脆弱。比如長江口的陳行水庫,就經常遭受海洋鹹潮的威脅。2006年,共發生14次鹹潮入侵,累計影響86天,取水口氯化物濃度超標5倍以上。2010年12月1日起,青草沙水庫投入使用,但為此上海耗費了近20年時間準備。同濟大學李建華教授說:「從蘇州河到黃浦江,又到長江,總是佈局後出現污染、出現污染只好遷移,可遷移了以後污染範圍很快又進一步擴大,只好再遷移——等於我們現在是守、守了守不住、又退,退然後退到現在可以說今後再也不能退的這麼一個位置。」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現在的河水水質越來越差,取水口的屢屢變遷,正體現了為了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據新世紀週刊報導——《自來水真相》披露「自來水合格率僅50%」。報導說,通過對全國4000多家縣級以上城市自來水廠的調查,地表水源50%受上百種有機化合物、重金屬離子污染,地下水源存在氟、砷、鐵、錳等超標;城市供水管網質量普遍低劣,二次污染事件頻發,以至於中國內地無一城市實現直飲水。面對如此不堪的城市飲用水水質狀況,僅僅對水安全的擔憂已經遠遠不夠,迫在眉睫是加大對水源的保護力度。水質安全其實比食品安全更重要。
近年來自來水問題頻見不鮮,近期比如,今年6月4日,上海市金山區自來水取水口紫石涇受化學品污染,異味引發上百萬居民恐慌。官方至今未公佈污染原因。報導說幾乎所有飲用水界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城市水質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幾乎沒有一家水廠自檢自測水質不合格,水質新標準只是「紙上談兵」,因為沒有實質性懲罰措施,並不為地方政府和水廠所懼。保護水源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地區的地方政府,而是需要多地合作。而地方政府官員為追求GDP,使當地在發展工業化的同時破壞了環境。官員到期會到另一地走馬上任,被破壞了的環境帶來的代價卻留給當地人民買單。啟東民眾幾次抗議,但收效甚微。政府也多次號召民眾保護環境,但在經濟利益面前政府總是首先變節。雖然有那麼多保護水資源的公益廣告給民眾們看,但真正污染的原因還是源於政府對經濟利益的追求。這種做法,無異於投毒人民。政府權力沒有節制,惡事做起來沒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