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尚趣味考:仿寶石

潔西卡.寇爾文.任金斯 譯者:宋偉航

人氣 8
標籤:

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69 B. C. ~30 B. C.)深諳晶瑩璀璨的寶石、圓潤碩大的珍珠,有何等的威力。她不就有一則出名的軼事?不經意把珠寶掉進一杯醋,拿起來一飲而盡,就是要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83 B. C. ~30 B. C.)見識她的貴氣。有克麗奧佩特拉的品味,但沒有她的預算?那麼,埃及的仿珍珠(faux pearl)和完美無瑕的珠寶祖母綠(glass emerald),還有紫水晶珠串,可是極其多產,不論貧富貴賤,一概披掛得起。

仿寶石數百年始終魅力無限,即使眼光最敏銳的時尚尖兵,也迷得無法自拔。歐洲從三世紀起,就有製造仿珍珠的配方傳世。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熱心提過作法:拿小珍珠泡在檸檬汁裡溶解,再拿蛋白加進溶解的漿內攪拌,「愛做出多大的珍珠都可以」。也有人的說法是拿玻璃粉加阿拉伯膠(gumarabic)或「蝸牛黏液」,加以烘焙,就做得出來。(至於這些祕方到底做不做得成,倒是至今未見隻字片語。)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五六六年也弄到了一筆上好的交易,她以一顆一便士的價格,向威尼斯的吹玻璃師傅買到五百二十顆人見人愛的仿珍珠,供她脖子上的那一圈輪狀領作裝飾。下一世紀,巴黎製造念珠的商人賈昆先生(Monsieur Jacquin),將威尼斯的技術作了改良。那是有一次他不巧把一包鮊魚(bleak fish)──塞納河(Seine)產的小型魚─ 放進一盆水裡,後來發現水裡出現珍珠一類的東西。他便動了一下腦筋,把水裡的魚漿物提煉出來,再用一根小吸管把一小滴魚漿吹進中空的玻璃珠內,搖一搖,讓玻璃珠內塗上一層魚漿,最後,再拿蠟把中空的玻璃珠填滿。

賈昆的珍珠漿,馬上風行世界,還有了個「珍珠箔」(essenced’Orient,珠光粉)的名號。不過,十九世紀有科學寫手對這東西嗤之以鼻,「發明出這麼浮華的名稱,就只為了遮掩做出這東西的材料到底是什麼。」四千條鮊魚的魚鱗,才做得出來四盎斯的珍珠箔,但是,怎麼算,這樣的仿珍珠,比起真的珍珠都叫作物美價廉。

切面珠寶(faceted jewels)也一樣是經過一段時間才歸納出作法來的。十六世紀有一份做鑽石的祕方,一開頭就寫,「拿公雞的雞冠,」之後,開始詳述把雞冠煮成寶石的複雜手續。有的人抄小徑作假,先拿玻璃做出對半的兩邊,再將一塊彩色的箔片夾在中間黏起來。

至於超級正派的人,看到仿珍珠和一般叫作假鑽的人造寶石,假光澤再燦爛也閃的都是問號。英格蘭作家艾蜜莉亞.歐琵(Amelia Opie,1769~1853),有一篇文章,〈欺騙正解〉(Illustrations of Lying),就拿這題材大加發揮,把戴人造寶石畫歸在「形同欺騙」(practical lie)的分類之下。但是,歐琵也認為,「這情況的動機未必卑鄙齷齪、存心就是要利用別人容易上當的心理。」戴人造寶石,不如說是一大帖安慰劑,拐個彎來達成心願。所以,歐琵才會嗤之以鼻,「淑女會買人造寶石來戴,欺世盜名,正足以反證原本就沒有佩戴珠寶的身價。」

暫且拋開歐琵的勢力眼不論,鉛玻璃做的人造鑽石,可是在洛可可(rococo)時代就流行起來了,而且,廣獲名流以金光閃閃作加持。人造寶石不僅比真品便宜,形色變化也多。雖說儉樸應該還是救不了瑪麗.安東妮,但是,這一位法國末代王后渾身上下璀璨晶瑩的光彩,可和假鑽脫不了關係。如今,現代人另有鑽石替代品可用,「方晶鋯石」(cubic zirconia),一樣在世界各地到處閃個不停。一九九六年,美國土產的時尚女王,賈姬.甘迺迪.歐納西斯(Jackie Kennedy Onasis),她戴過的一串三股仿珍珠項鍊,於拍賣會可是敲出了二十一萬一千五百美元的高價。@

轉載自:《古典時尚趣味考》 野人文化/提供

相關新聞
時尚節能檯燈設計
典雅時尚總相宜
挑戰休閒鞋設計師頭銜 哈林跨界玩時尚
流行時尚設計賽 台南開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