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賽琳綜合報導)隨美國將于6月28日起對進口伊朗原油的經濟体實施金融制裁的期限臨近,一份中國5月份自伊朗的原油進口較4月份增加近40%的報告,給正在考慮是否把中國列入制裁豁免名單的奧巴馬政府帶來了很大壓力。
中國5月伊朗原油進口 較4月增四成
中國海關總署6月2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5月份進口自伊朗的原油量比4月份增加了38.99%。中國5月份進口伊朗石油至220 萬噸,相當於每日進口52.4萬桶,伊朗也由此重拾今年早些時候喪失的中國第三大原油供應商地位。
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2011年上半年,伊朗出口的石油有22%流入了中國。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簡稱中石化)和珠海振戎公司(Zhuhai Zhenrong Co.)是從伊朗進口石油的主要企業。2011年中石化每天進口大約28萬桶原油和凝析油。
中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曾在今年早些時候大幅下降,是因為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United Petroleum & Chemical Co.)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ational Iranian Oil Co.)之間發生了商業糾紛。這一糾紛於2 月中旬得以解決,中石化最終在3月末與伊朗國有石油公司簽訂了一份新合同,進口量也自4月起開始復甦。
另外,週四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連續第二個月暫停進口蘇丹原油。蘇丹的石油開採自南蘇丹的油田,但由於兩國在運輸費用上產生分歧,南蘇丹於1月份停止原油生產。2011年蘇丹每日向中國出口約26萬桶原油,為中國第七大原油供應商。
中國從委內瑞拉、伊拉克和阿曼進口的原油量上升,幫助彌補了蘇丹、伊朗進口減少所產生的缺口。維也納咨詢公司JBC Energy認為,考慮到南蘇丹石油供應可能長期中斷,中國更不可能削減伊朗石油進口。
能源分析師表示,出於對南蘇丹和伊朗石油供應的擔憂,中國似乎正在發展其戰略石油儲備。政府數據顯示,中國5月意外出現超過100萬桶/天的原油剩餘;能源分析師稱,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在增加商業和戰略石油儲備。
政府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原油剩餘量(原油進口量加上原油產量減去煉油 廠加工量)上升至44萬桶/天,而2011年的平均水平僅為14.5萬桶/天。5月份的440萬噸原油剩餘相當於約15艘超級油輪的滿載量。
18個經濟体入美國豁免名單 不包括中國
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底簽署法案,把伊朗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納入制裁範圍,允許對與伊朗央行結算石油進口費用的外國金融機構實施制裁。按照新的制裁措施,為購買能源之目的而與伊朗央行有業務往來的外國金融機構將被禁止進入美國金融市場。法案同時准許對大幅度減少進口伊朗原油國家的金融機構免予制裁。
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6月11日發表聲明宣佈,鑒於印度、馬來西亞、韓國、南非、斯里蘭卡、土耳其和中國台灣7個經濟體已大幅減少進口伊朗原油, 美國將對它們免予制裁。再加上3月份宣佈的首批11個免受制裁國——日本、比利時、英國、捷克、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荷蘭、波蘭和西班牙,至此已經有18個經濟體逃過了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制裁。
據悉,美國的相關制裁將在6月28日生效,而中國大陸仍在豁免制裁名單之外。
此前,美國已經暗示對中國的態度正在軟化。就在數據公佈的前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 頓(Hillary Clinton) 在與美國前國務卿James A. Baker III會面時曾表示,雖然動作緩慢,但中國似乎正在採取行動減少伊朗石油進口。
然而,週四公佈的最新數據給奧巴馬政府帶來了壓力。分析師稱,若趕在中伊貿易出現正常化苗頭之際給予中國豁免權,美國總統 奧巴馬可能會因此面臨政治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執行董事Mark Dubowitz表示,在中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回升至此前水平之際,奧巴馬政府可能會對基於此前進口量的下降給予中國豁免權有所顧慮。
此前,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專家鄧麗嘉(Erica Downs)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談到,中國沒有獲得豁免權的原因之一是美國不確定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的打算。雖然2012年的頭四個月,中國從伊朗購買原油的數量下降了30%還多,但是進口量下降的原因是中石化和伊朗國有石油公司 (National Iranian Oil Co.)出現了合同糾紛,並不代表中國明確支持美國對伊朗施壓的努力。◇
(責任編輯: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