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 戰爭狂人希特勒自殺身亡

人氣 9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30日訊】1945年4月30日,德國納粹黨黨魁,法西斯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東方戰線、西方戰線上失敗後,在絕望中與剛剛結婚一天的妻子愛娃‧勃勞恩雙雙自殺。這位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致參戰國死亡約7,000萬人的戰爭狂人終於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

希特勒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

阿道夫‧希特勒生於1889年4月20日的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小時候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導致後來希特勒的強烈報復思想。

他的父親1903年1月3日去世,緊接著母親1907年12月21日死於癌症。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後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多民族國家的徵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

在中學時,希特勒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的書籍,更加癡迷於其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戰驍勇 演講口才出眾成黨魁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勒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與了第一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陞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相當難得的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

1919年,在執行任務旁聽德國工人黨(即後來的納粹黨)會議的時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個鼓吹巴伐利亞分離運動者是中了猶太人「要把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奸計,其卓越的演講口才贏得了德國工人黨主席安東‧德萊克斯的賞識,並受邀入黨,不久後希特勒成為主席團委員。1921年即出任黨魁,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並僱傭了一批打手成立了納粹衝鋒隊。

隨著希特勒政治影響的擴大,其野心也日益增長,他決定利用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魯登道夫的影響力於1923年11月8日發動政變,史稱「啤酒館政變」,政變失敗後很快以叛國罪被捕,但在審判過程中,希特勒的演講水平又一次贏得了人氣,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

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但其僅服刑約一年的時間。

希特勒攝取黨政軍權於一身

出獄後的希特勒,在黨內鬥敗反對派後,希特勒已集中黨的權力於一身,並確立了領袖原則為黨的基本原則。

由於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巨額賠款,給德國致命的打擊,使得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從1928年5月的12席,升至1930年9月的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1932年希特勒參選總統,在兩輪選舉中,希特勒皆得到約35%的第二高票,但都敗給總統保羅‧馮‧興登堡。1932年7月,德國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230個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希特勒在保守右派帕彭、國家人民黨黨魁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及德國企業家共同的支持下,被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於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興登堡總統辦公室簡單的宣誓,就職德國總理。

就職後希特勒,由於納粹黨在國會裏並不是絕對多數,其政策仍受到反對黨的阻擾,但1933年2月27日疑為一名荷蘭共產黨在國會大廈縱火,致使德國共產黨領袖被捕。同年3月,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贏得了44%的席位,聯合德國國家人民黨後成為國會裡絕對多數;並強行通過了《授權法》,取締了所有非納粹政黨。

1933年開始,納粹黨進一步加強了對本國的思想控制,如納粹黨於5月10日開展了一項在全國大肆焚書運動,大學生和教授也紛紛加入納粹份子燒書的行列。

希特勒在控制了國會後,於1934年6月30至7月2日利用黨衛隊及蓋世太保對政敵進行清算,致數百人死亡,上千的反對者被逮捕,通過此次行動鞏固了希特勒對軍隊的控制能力。

1934年8月2日,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宣佈為第三帝國之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希特勒成為了德國元首兼帝國總理,成為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希特勒還派出100,000 名間諜,監察國內的評論家及異見者。

第三帝國的構建

在執政期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會、自由派別基督教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和猶太人,宣佈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一黨專政的道路。

1. 修建德國歷史上最大的建設工程

一戰後,德國的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一個6,600萬人口的大國,失業人數就高達1,000萬,幾乎有一半人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

納粹黨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經濟秩序,國力大為增強,失業人口降低到1936年的100萬人。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比1933年納粹黨上台時增長了102%,國民所得也增加了一倍,失業率則降低到1.2%。

希特勒還監督了德國歷史最大的建設工程,如水壩、高速公路、鐵路等。1936年柏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希特勒主持開幕。


1938年希特勒進行高速公路開工典禮

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年~1938年),希特勒承諾的「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的諾言已實現,及他的經濟政策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因此獲得更多本國民眾的支持與擁護。

希特勒的擴軍及軸心國的確立

1933年2月3日,希特勒在會晤德國軍方領導時,提出了「將征服東方的『生存空間』並加以無情的『德意志化』」作為其終極的對外目標; 10月,希特勒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及世界裁軍會議;同年德國軍費開支超出失業救濟的花費。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拒絕承認《凡爾賽和約》第五部份,並將德國軍隊擴大至60萬人(六倍於凡爾賽和約所定的數量),包括新成立的空軍及擴增的海軍。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允許德國海軍的總噸位為英國海軍的45%。該協定簽前並未知會法、意兩國,又撇開國際聯盟的運作,且明文簽定破壞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在對外關係上,德國和義大利於1936年10月25日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同時日本也於1936年11月25日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1940年9月24日,希特勒、義大利外長加萊阿佐‧齊亞諾(Galeazzo Ciano)及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在德國柏林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象徵二戰軸心國的確立。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對外軍事擴張

隨著德國經濟的發展,希特勒開始了其蓄謀已久的對外擴張政策,他第一個目標便是與日耳曼民族同文同種,希特勒的祖國奧地利。

在得到了盟友義大利保證不會介入的承諾後,德國於1938年3月12日正式宣佈兼併奧地利,3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然而亡國的奧地利人卻當時走上街頭,瘋狂地擁護德軍的到來,並高呼「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國」,於是奧地利成為第三帝國下轄的一個省。

奧地利併入第三帝國後,希特勒提出,捷克斯洛伐克境內與德國接壤的、日耳曼人佔多數的蘇台德地區必須併入德國。

1938年4月,希特勒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開始謀劃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在戰爭似乎即將爆發時,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開始向希特勒會談蘇台德區問題。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於是德軍不費任何力氣越過了德捷邊境,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赤裸的在德國大軍之前。

1939年3月,希特勒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伊米爾‧哈卡前往柏林會談,希特勒刻意的拖延到15日凌晨會見並告訴哈卡德軍幾小時後將侵略捷克。清晨4時,哈卡被迫將捷克交給希特勒治理。同日早上德軍進軍並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抵達布拉格。到此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才明白希特勒的擴張野心,並開始納粹德國防止之後的擴張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8年,希特勒提出在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之間建立公路,由於波蘭當局懷疑希特勒的企圖而遭拒。

而英法兩國為了防止希特勒的擴張野心,於1939年3月31日宣佈:英法將支持並保證波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希臘及土耳其的獨立。4月6日,英國與波蘭簽定英波軍事同盟,4月28日,希特勒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及英德海軍協定,計劃用軍事行動來解決與波蘭的領土糾紛。

希特勒為了避免入侵波蘭時,蘇聯捲入戰爭的可能,導致德國兩線作戰不利因素。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定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與蘇聯共謀瓜分東歐。波蘭為了應對德軍的侵略,8月25日分別英國與法國簽定共同防禦、軍事聯盟。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2,000多架現代化飛機與3個裝甲師的支援,以「閃擊戰」的形式大舉進攻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序幕。9月3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由於德軍主力部隊於東邊戰鬥,而西線部隊僅有英法兩軍的一半,但盟軍並未發動大規模攻勢,錯失了一次極佳的挫敗德軍的機會。同時蘇聯紅軍於9月17日也入侵波蘭東部。僅28天後,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36天後,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1940年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西歐國家。1940年5月13日,德國A集團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進入法國,攻陷了法國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一時期德國B集團軍也使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與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因計劃中的大包圍網。5月24日,德國裝甲部隊已經可以望見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克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而被包圍的盟軍立即開始執行「敦克爾克大撤退」,到6月4日,有33萬多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

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侵入法國本土,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2日,法德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投降。

8月5日,德軍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大規模的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德軍隨後決定改變戰略,從9月7日到11月3日,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連續57個夜晚狂轟爛炸,以摧毀英軍的信心,令英國迅速投降。但這給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與休整的機會。9月17日,希特勒下令「無限期推延」對英戰爭,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

然而希特勒卻把戰爭目標投向了此前的盟國蘇聯,他預期在6~8週內打敗蘇聯,於是於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軸心國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550萬人,突然發動代號為「巴巴羅薩(紅鬍)作戰」的對蘇襲擊,蘇德戰爭爆發。

雖然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早有預防,但由於斯大林對發動戰爭的時間、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運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軍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德軍迅速佔領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天的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在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發生的基輔保衛戰中,德軍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共有66萬名紅軍被俘虜,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在斯摩稜斯克之戰中,30萬蘇軍士兵被俘,20萬蘇軍士兵逃脫及在斯摩稜斯克與莫斯科之間重新建立防線,拖延了德國進攻,爭取了時間把西伯利亞的軍隊運來莫斯科。

1941年11月初,德軍已經推進到克里姆林宮城外的24公里處,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被迫撤離到莫斯科以東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由於德軍進軍神速、戰線拉長,後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後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缺乏足夠兵力進攻,德軍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

1942年底到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全殲22個德軍師團。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在蘇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份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 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1944年9月,盟軍攻入德國本土。

1944年底,東線上,蘇軍以將德軍擊退回中歐,在西方戰線上,突出部之役作戰失敗,希特勒認知德國大勢已去,但拒絕撤退。

同時,盟軍也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造成了德國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物質破壞。致使德軍內部及反納粹團體欲行刺希特勒,希特勒逃過了多次暗殺行動。但1944年7月20日,在德國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狼穴」基地再次行刺希特勒,致希特勒受輕傷。惱羞成怒的希特勒下令對涉案人員處以極刑的指示,致蓋世太保逮捕了7,000多人,處決了4,980人。


希特勒返回暗殺現場

希特勒滅絕人性的大屠殺

1939年9月底,德國在吞併波蘭後,就將其國及奧地利的猶太人遷徙到「普通政府」(波蘭的內陸的地區)內的「猶太人強制性居住區」。隨後,德國把歐洲佔領地國家,如法國、波羅的海國家和南斯拉夫等地區更多猶太人處在納粹德國的控制範圍內。


1945年德國貝爾森集中營營外道上布滿尸體,一名幼小幸存者正走在尸體旁。

用氰化氫屠殺猶太人。1941年6月22日,德國偷襲蘇聯後,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跟隨德軍,對住在蘇聯鄉區的猶太人作出大規模的大屠殺。蓋世太保最初用手槍射殺,然後把他們的屍體埋在萬人坑裡。1942年起則採用氰化氫劇毒來有屠殺猶太人。


被殺害的猶太人的骸骨

1941年12月,德國在波蘭興建了六個秘密殺人集中營,猶太人通過貨車車廂被運送到這六個集中營,被集中秘密殺害。


德國東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焚尸爐

當盟軍在1945年初解放波蘭時,發現了這些殺人的集中營。在整個二戰中,約600萬歐籍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死,約佔歐洲猶太人人口的三分之二。

納粹德國也系統地對歐洲的共產黨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歐洲東線的戰俘和國內的異議人士進行屠殺。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共屠殺的各類人數在1,100萬到1,700萬之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之二,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佔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令整個世界格局也產生了根本變化。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被打倒;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躍居世界頭號強國地位,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所取代;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被共產極權體制代替;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傚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

希特勒與其妻子畏罪自殺

1945年4月28日,蘇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佈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4月29日,希特勒與伊娃‧勃勞恩舉行婚禮。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自殺,而伊娃‧勃勞恩則服氰化鉀自盡。一個戰爭狂人、殺人狂、頭號戰犯希特勒終於結束他罪惡的一生。

(責任編輯:張頓)

相關新聞
深受希特勒喜歡女歌唱家 原為英國間諜
破天荒  柏林首次舉辦「希特勒展」
刺殺希特勒瑞士青年巴沃德遇害70週年
希特勒副手墓穴被扒開 骨灰撒進湖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