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調查:美2/3年輕女性想要高薪職業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任凱文編輯報導)「給我錢」似乎已成時下美國年輕女性朗朗上口的一句新口號。據皮尤(Pew)研究中心在週四(19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18到34歲教育程度已經超越男性的女性中,三分之二(較男性的59%高)認為在高收入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是她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或者「非常重要」。

據《今日美國報》報導,在1997年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兩性對工作熱衷的比例幾乎差不多:56%的年輕女性和58%的年輕男性表示有一個好收入職業的願望。

皮尤社會與人口趨勢項目的副主任派克說,皮尤沒有關於為什麼女性更多地把錢作為重點的調查數據,但是,她們提高了的教育水平可能是一個主要因素。她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婦女在高等教育中取得重大進展。」反過來,她們感到更有信心。「這年輕一代的女性有更高的技能和教育,所以他們能以不同的方式競爭。」

美國大學的女學生人數有所增加。美國教育委員會統計,女生約佔本科招生人數的
57%。根據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09~2010學年,獲得學士學位的近60%是女性。同時,略多於60%的碩士學位由女性獲得。

女性在醫學院和法學院入學率也在上升。根據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在2007~2008學年,略多於47%的醫學院學生是女性,法學院大約52%的學生是女性,而在1995~1996學年分別是39%和約44%。

派克還注意到,「好像不是男性失去了他們的雄心,」因為他們現在的教育水平和1997年差不多。「而是更多的婦女有了要把握機遇的感覺。」

《比較富裕的性別》(Richer Sex,專論成了養家糊口者的婦女)作者芒迪說,婦女不僅拿走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文憑,而且「她們期望從學位中能得到的似乎也在上升。婦女已經得到了自我實現。」

但是,她們也遇到性別工資差距的現實。最新勞動部公佈的數據表明,2010年,美國女性仍然比男性賺的錢少–她們賺的錢是男性同行收入的81%。

由美國大學婦女協會(AAUW)週二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婦女的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7%。美國大學婦女協會在《同工同酬日》(Equal Pay Day)上公佈的報告說,這個數字是根據2010年在各州和全國人口調查部門的數據計算出來的。

儘管年輕女性的收入比她們較年長的女同行收入低,但是她們的工資差距較小。勞工局審查2010年收入的統計報告發現,16到24歲的女職工收入和男性一樣多。25至34歲的女性收入是男性的91%。

當婦女變老和可能提升職業時,這種差距變的更大。勞工部的數據顯示,35歲以上的婦女是她們同齡男性收入的75%至80%。

新的皮尤報告說:「儘管婦女有教育優勢以及在工作場所的影響力在增加,但是在收入上,她們還是落後於男性。」報告還說:「雖然這可能預示著正在改變的工作場所,但是在她們職業生涯進展過程中,女性往往落後於男性,因此,這是不是一個年齡或世代現象,仍有待觀察。」

根據皮尤研究,當年輕女性設想一個高薪未來的同時,她們不希望削減其他非職業目標。被調查的年輕女性對婚姻和養育子女高度重視。

這新的調查表明,37%的18至34歲女性說,在她們生活中,有一個成功的婚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在1997年,這個比例是28%。近60%(59%)說成為一個好家長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這個比例在1997年是42%。約60%年齡在18歲至34歲的婦女表示,做好一位父母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在1997年佔17%。

帕克說:「婦女現在正在把重點放在工作上,但是,她們也同樣把重點放在有一個良好的婚姻和成為好父母上。他們不會讓這些事情悄悄溜走。」

達拉斯居民希瑟‧伍德,今年33歲,就是這類人。她說:「我想要這一切。我想要一個家庭生活的平衡點,我希望有一個待遇不錯的職業。我在設法得到這個。」

她婚姻美滿,喜歡電信銷售工作。在鄰居的幫助下和一個靈活的工作場所使她能夠平衡她兩個女兒(一個7歲,一個3歲)的需求。以青少年為重點的美國青年成就組織(Junior Achievement USA)首席執行官傑克‧科薩科夫斯基說,對工作人員來說,努力做那些沒有經濟利益的工作,如成就感和滿足感,也非常重要。

令他失望的是,最近青年成就組織研究發現,14歲至18歲的女孩中,為更高的薪水,69%的她們將考慮放棄自己夢想的工作。男生略多一些。為掙更多的錢,72%的男
性會考慮放棄夢想的工作。

科薩科夫斯基說:「我擔心的是,這些孩子將只為錢在工作。但是,從長遠來說,他們會很快失去興趣。你可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工作。如果你不快樂,生活會變的漫長。」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報告:美國婦女就業人數正在下降
協助創業就業  微軟提昇婦女電腦能力
以色列境內阿裔婦女就業率低僅22.6%
澳洲婦女重新就業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