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辛玲香港報導)中國天體物理學家及著名異議人士方勵之,89年天安門事件後流亡美國近23年,4月6日在美國溘然長逝。多位香港時評家推崇方勵之是當代中國民主運動的啟蒙者,並表讚揚其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後人參照。支聯會主席李卓人亦對他的去世表示哀悼,並呼籲民眾繼續爭取平反六四及結束一黨專政。
時事評論家程翔表示,方勵之在80年代中國啟蒙運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提倡思想自由,要對共產黨的體制進行反思,又提出爭取民主人權,具劃時代意義。他的逝世對當代中國民主運動是一個損失。「在他的影響下,安徽科技大學最早爆發要求民主的學生運動,導致第二年的胡耀邦下台、二年後的天安門事件等等,所以你可以說他是種下六四天安門群眾運動的根。」
評論界盛讚民主精神
程翔認為,方勵之最了不起的就是在1988年趁聯合國人權公約簽署40周年,要求中共履行簽署國的責任,遵循聯合國人權公約規定,恢復老百姓的人權,「這種提法在那個年代是很了不得的,因為那個時代人權是甚麼東西,中國老百姓還搞不明白,很多人都覺得可有可無的東西。」再則是1989年年初,方勵之是最早提出要特赦政治犯,「這一下子把中國有大量政治犯這個現實暴露在國際的視線上,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對中國人權的推動產生很重要的作用。」
對於中共喉舌中通社報道方勵之死訊時不避諱提「六四事件」,程翔說,之前有傳媒報道稱溫家寶在內部會議提出要平反六四,接著新浪網開始解除屏蔽「六四」一詞,他認為由胡溫在任的最後一年啟動平反步伐,是恰當做法。他並相信方的逝世將再次引發各界對89年六四天安門大屠殺真相的關注。
方勵之原為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因啟蒙一場學生運動,1987年被貶調往北京天文台,時為《文匯報》駐京辦事處主任的時評家劉銳紹,便在那時結識方勵之。劉銳紹說,方勵之不僅做研究,也極力推動學生的民主意識,衝破許多的條條框框,關心社會,例如經常在家中辦沙龍,鼓勵學生一起討論;當時又在北京大學一起討論國家大事,最著名是一個English Corner(英文區)。
他認為,方勵之的精神常在,並讚揚他推動民主很理性,並且鍥而不捨,值得後人仿傚,「第一是很理性,第二是很鍥而不捨,第三他一定不在你的政策底線,他一定在你政策的上限,甚至突破上限。我想這樣的結合是很少人能做得到的,方勵之的特點和其身體力行的貢獻就在於此。」
支聯會哀悼 籲結束專政
香港支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表示,方勵之的去世讓人悲痛。他也擔憂更多年邁的民運人士流亡在外,至死也不能返回故鄉。「悲涼的一件事就是,這個中共政權很冷酷無情,這麼多年都不讓一群老一輩的民運人士回國。現在王丹又剛剛發起要回家的運動,也都看到迫切性。我們很擔心一個接著一個,比較老一輩的,會好像方勵之老師這樣等不到。」
李卓人認為,回鄉探親是人的基本權利。無論年輕或年長,都應該有回家的自由。「他們的根在國內,很多時候可能我們年青的未必明白,但當你年老的時候,你就很想返回自己的根。因為很多時候你的記憶,你都會回到自己年輕的時候,那你年輕時候的記憶呢,就在自己家鄉那裏。」
李卓人引述方勵之當年教導學生民主自下而上的爭取,他認為平反六四也是一樣,只有人民的壓力才能促成改變。同時,平反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付諸行動,追究當年屠城的責任。「我們緊要的就是說,發動市民、發動國內的人民繼續抗爭,繼續爭取平反六四,同時我們覺得不要只是想平反六四,平反六四只不過是其中一步,更加重要是結束一黨專政。」
支聯會正在籌劃舉行方勵之紀念追思晚會,並計劃將方勵之的事跡放到六四紀念館裏,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