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趙真志荷蘭報導)在外界的質疑和自認政績不佳的壓力下,荷蘭工黨(PvdA)領袖科恩(Job Cohen)宣佈辭去其在位兩年的工黨領袖職務,同時也辭去荷蘭議會中工黨主席的職務,並表示將不再返回議會,即日生效。
辭去工黨及議會職務
2月20日下午,科恩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了這一消息,他表示,作為工黨領袖,他對在領導選民們的道路上未能做出有效的貢獻而表示遺憾,他說:「我參與到政治之中,因為我希望能夠為這樣一個社會而努力,就是大家不分種族和信仰都能夠充分地各盡其能。但我意識到,在『海牙』的政治與媒體現實中,我未能成功地實踐這一理念。」
科恩表示,作為一名政黨領導人如果未能做出其應有的貢獻,那麼就必須辭職。他說:「為人民提供美好的未來,這是我們的職責,尤其是在危機的時刻,但如果一個政黨的領袖未能有效地為這個目標做出貢獻,那麼就是離開的時候了。」
引發辭職的導火線
科恩是在辭去姆斯特丹市市長的職位之後成功擔任工黨領袖的,他在市長的職位上擔任了9年,在此期間他的「文化包容政策」贏得市民和工黨內部的好評。近期來,工黨遭遇了其它政黨尤其是社會黨(SP)的強烈衝擊,支持者大大減少。同時調查顯示科恩在工黨內部的威信也在下降。
一週前在接受忠誠報(Trouw)的採訪時,科恩和新上任的工黨主席斯派克曼(Hans Spekman)的講話中透露工黨將向左翼傾斜的計劃,此舉導致了黨內一些議員的批評,據一些報導稱高達一半的工黨議員希望科恩辭職。
首相送祝福
在科恩宣佈辭職之後,荷蘭首相魯特(Mark Rutte)評價表示,他十分尊重科恩的人格和令人崇敬的作風。魯特在與科恩的通話中向科恩表示感謝,並預祝科恩日後一帆風順。
社會黨領袖雷默爾(Emile Roemer)將科恩的辭職描述成是「戲劇性的決定」。 雷默爾稱「我們都在為一個更好的荷蘭而密切合作著」。
多名候選人展開角逐
科恩辭職之後,多位接替人選出爐,工黨議員薩姆索姆(Diederik Samsom)、普拉斯特克(Ronald Plasterk)和范•達姆(Martijn van Dam)等相繼宣佈將參加新任工黨領袖的角逐,據工黨內部的一項調查顯示,薩姆索姆目前人氣最旺,擁有29%的支持率,緊隨其後的是普拉斯特克,支持率27%。目前工黨議員們對於是否該在他們之間委任一名代理領袖,還是從黨派中選舉出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帶領工黨到下一屆大選存在著分歧。
現年40歲的薩姆索姆曾在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工作,他表示希望看到勞動力市場,工資系統及可持續能源投資方面的改革。而普拉斯特克曾是荷蘭前文化和教育大臣,他說:「我在荷蘭前首相登•厄伊爾(Joop den Uyi)的座右銘——「每個人享受平等」(a fair share of everyone)的激勵下進入政壇,能夠在登•厄伊爾曾經走過的道路上奮鬥是一種榮耀。」他表示如果成功當選,他將在工作中奉獻自己的一切。預計選舉將於今年3月上旬展開。
工黨領袖科恩簡介
現年64歲的科恩畢業於格羅寧根大學法律系,曾擔任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大學榮譽校長。1998年他就任司法部副大臣,主要負責移民方面的問題。
真正讓科恩聲名鵲起的是2004年11月電影製作人高赫(Theo van Gogh)在阿姆斯特丹街頭被一個伊斯蘭主義者刺殺的事件。在凶案發生後,全市陷入了激烈的民族對峙,連科恩也成為謀殺的目標。而科恩沒有畏縮,他一邊號召市民舉行抗議暴力的集會,同時呼籲用團結和包容態度面對問題。科恩設法召集了首都的移民社區民眾進行了針對穆斯林移民的極端主義的對話,以維持首都開放和自由的聲譽。科恩於這次事件對穆斯林移民表現出的包容性大大緩和了城市緊張的氣氛,他也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2005年度的「歐洲英雄」之一。
2010年4月,科恩辭去阿姆斯特丹市長職務,開始接任工黨領袖,並於當年6月進入荷蘭議會。在他的領導下,工黨在2010年的荷蘭大選中贏得了議會的30個席位,成為了荷蘭最大在野黨。
(責任編輯:李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