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27日訊】招工難、成本上漲已是被炒了又炒的老話題,但對於東莞鞋類行業來說,卻是未解的難題。不少鞋企更是感嘆訂單少得「不夠塞牙縫」。經營困難造成去年以來多家鞋企倒閉;學者預測,今年 6月鞋業或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只能拼血本 看誰扛得久
據《羊城晚報》報導,信貸、成本、訂單,成為鞋企今年必須面對的新「三道檻」。根據東莞市工商局的資料顯示,東莞市的鞋子製造企業目前2854家,包括內資一家,生產製造317家,個體2536家。近期,網絡熱傳東莞倒閉企業名單,裡面列舉的東莞45家倒閉企業,其中有12家是鞋廠。有業內人士則透露,被列入名單的鞋企算是比較大,加上老闆捲款跑路而廣受關注,去年倒閉的鞋企遠遠不止這個數目,很多鞋企是發完工人工資後關門大吉。
該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很多倖存下來的鞋廠都是以「熬過今年或許會更好的心態」繼續砸錢經營,現在拼的都是血本,看誰扛得久。
鞋企利潤僅有7%
據報導,目前東莞鞋企利潤降到僅有7%左右,不少鞋廠只接到5月份的單,對於6 月份的單,卻非常謹慎。問及為何不接6 月份的單,一些鞋廠老闆感嘆,接到單怕沒工人, 招到工人又怕下半年形勢不好,而炒掉工人則需要一大筆費用,實在是接不起啊。
在鞋子行業做了十多年的向先生說,鞋類企業不好做,說到底是成本問題。以出口的鞋子為例,一雙PU女鞋,價格在7 美元左右, 按照1996 年以前的匯率是56元人民幣,而現在的匯率是42元人民幣,相差了十多元。而1996年的底薪是300元,工人的月工資大約900 元。現在的底薪是1100 元,工人工資大約是3000元。勞動力成本上升了,鞋價沒有上漲,利潤只能壓縮又壓縮。
東莞市伊達鞋材是一間小微企業,公司總經理徐勳海說,能撐的繼續撐著,不能撐的就直接倒閉。現在鞋子的利潤剩下7%,比早幾年的20%降了六成。
訂單少得「不夠塞牙縫」
訂單問題是更多企業頭疼的問題。「現在的訂單非常少,都不夠塞牙縫。」鞋企老闆張先生說,他的工廠今年基本沒接到什麼訂單,6 月份以後的訂單基本沒有。
鞋廠不好,作為供應商也非常不好受。何偉(化名)原本是東莞厚街某展皮革公司的股東,今年剛剛轉型投資新型環保塗料,他說,前年,一個客戶(道滘的一間鞋廠)突然倒閉,老闆欠下他的8 萬貨款逃之夭夭,他只好哀嘆流年不利。本以為去年會有起色,沒想到厚街客戶另一家鞋廠的老闆同樣欠下一屁股債逃之夭夭。在沒收到6 萬貨款的同時,他用6000 元的價格把自己的股份轉賣給別人,一咬牙轉行了。
6月或臨新一輪洗牌
東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莫安達曾對鞋企做過調查,他說,現在鞋企普遍不敢接長單,因為市場不穩定,企業最怕的是做好了對方沒有錢給,或者是做好了對方不要了。大多數鞋企都是自保的心態,日子能過就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表示,按照目前的狀況,東莞的鞋企確實很有可能在6 月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