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自傳:和高幹之女的愛情令我黯然神傷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2月09日訊】大陸知名演員王剛自傳《我本頑癡》網絡熱傳,王剛寫道:「有時候,莫名其妙地愛上一個人,真是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他說:「我的真正的戀愛,起始於部隊。我,捫心自問,在青壯年以後,是一個心存浪漫的人,按照男女之間的玩笑說法,『不是省油的燈』。那時候的我,既有『文藝氣質』又有點桀驁不馴、自尊敏感,也掩飾不住內心的征服欲,在集體主義統御精神生活的年代,我身上的這種『自我』反而會引起女性的好奇心。當年讀外國愛情小說,裡面老是出現一個詞,『驕傲的人』,大概在某些女兵眼裡,我屬於這種類型的吧。」

「說說我在部隊的兩次戀愛。看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幸福像花兒一樣》,甚至看到濮存昕、呂麗萍主演的《來來往往》前半截,看到那些軍服,那個時代的男兵女兵的風采,會讓我湧起對戀愛的回憶——這麼說是不是有點『另類』?我的青春,初戀,都與那些色彩渾然一體。那些深夜的行軍,『車轔轔馬蕭蕭』的拉練,固然是最雄渾的軍旅風景,然而另外有一種婉媚曲折,也是部隊文藝工作者忍不住要回望,要謳歌的。不然,為甚麼要誕生《凱旋在子夜》的異性擁抱?出現『雷場玉蘭花』的神秘芬芳?」

「她叫解梅,小名小華,有時候我又叫她婉華。38年過去了,現在,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名字這種東西已經『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了。然而對我來說,這些稱謂,是我此生某個階段,勾連那些色彩、氣味和形狀的符號。」

「20世紀70年代初,演出隊來了一個唱歌的北京女兵,黑眼睛顯得有幾分憂鬱,白白淨淨,一塵不染。對比聽慣了的東北姑娘粗聲大氣的講話,她的嗓音顯得格外輕柔悅耳。」

「聽說她是一個部長的女兒,難怪,我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幾分傲氣。」

「我們怎樣牽手的?只能簡單閃回——」

「說起來就像電視劇的拙劣劇情安排,那一次軍訓投實彈,這個名叫解梅的女兵給了我表現的機會。她投彈時,犯了一個力學上的致命錯誤,用力過猛,手榴彈甩在了身後!靶場響起一片『不好』聲。我,眼疾手快衝上前,撿起投了出去,驚魂未定之際,發現卻是個啞彈,原來這個傻姑娘根本沒拉弦兒!」

「我以最小成本充當了回『救美』英雄,贏得了她的愛慕。」

「這是一次遵循『嚴格流程』的戀愛,來來往往,心底默契,互相關心,偶有笑鬧,『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也符合這個時代的韻律。」

「終於有機會『上門』了。這一年,到北京觀摩學習《杜鵑山》,曾去她家造訪。她家位於虎坊橋前孫公園,是一所三進大院。那次造訪未見到其部長父親,只見到一個面部陰沉穿將校呢大衣的男子,是她的哥哥,很入定的樣子,對外界事物,顯得無謂,漠然。我心想:大概『高幹子弟』的氣質都是這個味兒吧。」

「我的另外一個印象是,她家客廳牆上儘是名人字畫,其中一幅是郭沫若的,上書『某某某補壁:十月完成於大會堂……』」

「造訪『高幹之家』,嗅到的那種氣氛,讓我隱隱約約感到了某種不祥的趨向。」

「果然,以後的路徑,在我半文半白的歲月流水賬中,甜蜜與憂愁、不諧、紊亂、折磨、煩躁和令人心酸的關節點比比皆是——」

「……冬天,聞我上調瀋陽軍區,約去208醫院旁的大草堆,令我脫掉手套,執伊冰涼素手,廝磨溫存,吻別;到瀋陽,常通信;……去牡丹江演出,來信稱檢出乳腺腫瘤,要我『慎重』,當下向組織請假,允我途中在長春探女友病;伊阻我去醫院,自來我家相會,饋我《英語900句》;輾轉再回牡丹江,伊信又稱腫瘤經積水潭醫院檢察切片是良性,然又告:伊母堅不允『找個演員』,故矛盾苦悶,聯繫平素觀察,委蛇搪塞,行狀躲閃,非光明磊落女子也!孰能再忍?大怒回信絕交;同年夏,伊來信稱病,哀婉乞見,否則『永不復見矣』;又請假歸長春;伊瘦弱憔悴,令我心摧腸斷!追問,伊哭訴來歷:本非高幹之女,生父小資本家,其母與部長有交往,婉華似又為部長公子女友;經部長戰友吉林軍區某首長介紹,以部長之女名義入伍;而今某首長上林彪賊船,實情敗露,伊亦被隔離審察,四面楚歌,原來逢迎拍馬者多避之唯恐不及,乃至落井下石;……夜深,伊淚眼顧盼,楚楚可憐,有留宿之意,吾母慈悲,亦憐之,我堅不允,強送回醫院;後來信婉責我竟何等肺腑:『當6路電車開來時,我真想扎到車輪下……』終處理轉業,任兒童醫院護士,勞頓異常……」

「1980年接她最後一封信說:『聽了你的長篇《牛虻》,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勾起多少美好的回憶……』」

「唉,想來何苦?這份彼此的不忍和遲疑流連,只能徒增煩惱。這時我已結婚,為這封信,家裏大鬧一場,我的狼狽可想而知。後來,她終於嫁給一名美籍華人去了洛杉磯。但這也非安然了局,她的生活之路後來仍是坎坷不平。」

「回思往事,只覺當時已惘然。」

(責任編輯:李曉宇)

相關新聞
大腕拒上「春晚」:各有各的理兒
為違規廣告代言 王剛唐國強被點名
大學熱血教師王剛發起「公車上書」
失合法身分後提訴 MIT中國女生暫免被遣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