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二: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目的除了不讓自己的一分一秒白白浪費之外,不管做什麼事,我也儘量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拿運動來說,很多高階經理人習慣打高爾夫球,我也打過一陣子,但仔細想想,往返球場、加上中間等待的時間,打一場球至少花上大半天,實在太耗時。
所以,後來我改成每天花不到二十分鐘在自家附近的公園慢跑三千公尺,如果一個星期跑上七天,一週只會在運動上花兩個小時。
和打高爾夫球相比,「慢跑」既能達到健身目的,也不用太高的時間成本。
也許有人會問,打高爾夫球除了健身、也是一種社交活動啊?沒錯,我無意否定高爾夫球的社交價值,只是如果單以運動考量,可以有更「省時」的做法。
原則三:掌握deadline,掌控全局
不管是工作,或工作之外的演講、專欄寫作,很多朋友總愛問我,事情這麼多,怎麼看來永遠一副游刃有餘的表情。難道,我從來沒有被「時間」追得喘不過氣來過?
當然有。年輕時一段往事,對我影響很深。我很少談起,高中畢業後,第一次考大學因為成績不理想,我進入補習班花了一年,準備重考。
高中時期的自己,是每天「被時間壓著跑」的典型,日復一日追趕考試、作業的繳交期限。不僅感覺欠佳,實際上的課業表現,自然也差強人意。
這段學生時期的挫折,讓我日後深自惕勵:千萬不要再被事情追趕,要學習掌控全局。
如果把每件事都堆到「最後一刻」來做,我們每天做的會是「急」、卻「不重要」的事。
像我現在,同一時間為多達六個大陸、台灣媒體撰寫專欄,我一定提前交稿,絕不等到對方來催。
萬一碰到「出差週」,我甚至會請祕書幫我把寫專欄的行程提早到前一個禮拜完成,如此除了可以從容出差,自己沒有心理負擔,也免除別人擔心開天窗的困擾。何樂而不為?
之所以這麼嚴格要求自己是因為,在職場工作二十多年下來,我愈發發現事情永遠做不完,但寧願在該做的時候就去完成,一次該完成的事不要分成兩次。
否則,累積到最後一刻,事情不會減少,反倒得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執行。
善用短期的休息時間因為掌握住以上原則,讓我大半人生都能做好時間管理。就算真的暫時感到疲累,一段睡眠加上適度運動後,我又是一條好漢。
現代人老是渴望有個「長假」,似乎非得走得遠遠的才叫休息;但對我來說,我更喜歡善用短暫片刻來喘息,因為我始終相信:「心遠地自偏」。
碰到週末假日,我喜歡帶著太太和小孩到山林郊外,譬如日月潭走一遭。
從台北開車下南投並不遠,到達目的地後,還能沿著湖邊跑步、走走,短短的兩天一夜內就有度假的感覺。
我想,我對娛樂的需求並不高,是個很容易滿足的人,能偷得浮生半日閒,就很開心了。
到頭來,時間長短,不過存乎一心。重點還是在你有沒有智慧去運用它,而非讓它成為焦慮的來源!@(待續)
摘編自 《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 天下雜誌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