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1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在中國,由於利率沒有自由化,銀行享有一定的利差,沒有誘因放款給民間企業,嚴重扭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
《華爾街日報》報導,營建公司廣東聯泰集團(Liantai Group)執行長林界熊(音譯)抱怨說,像他們這樣的私人企業向銀行借錢太難了,銀行總是偏好放款給國營企業,「比起國營企業,我們很難取得貸款,而且我們付出的利率相對偏高。」
批評者說,由於利率沒有自由化,導致銀行沒有誘因去放款給企業,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而且也懲罰存款戶。今年前三季,中國四大銀行的獲利總合是1,900億人民幣(300億美元),幾乎是美國前四大銀行獲利的三倍之多。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在十八大的會議上說,改變銀行的獲利模式「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銀行將嘗試適應新的銀行秩序,分散到信用卡、保險、商品交易等收取手續費的業務上。
對於利率自由化的進程,專家擔心,中共的新領導人可能缺乏改革銀行體系的政治決心,因為這將傷害各大銀行的獲利能力。這些大銀行背後的政商關係錯綜複雜,同時還是北京決策的幕後金主。因此,中共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利率自由化的過程需要花一些時間。」
在中國,企業融資的56%來自銀行放款,高於美國的43%和巴西的41%,顯示中國企業相當倚賴銀行貸款。
今年六月和七月,人民銀行兩次放手讓中國的銀行設定自己的放款和存款利率,分析師認為此舉代表中共央行已跨出了放鬆利率管制的第一步。
中國渤海銀行高管丁寶華說,此舉將縮小銀行的利差,「商業銀行要維持獲利必須思考轉型其業務模式的問題。」
利率逐漸自由化後,銀行可能將業務重點擺在財富管理上,以便爭取存款戶,但該業務的保障報酬率恐將攀高,導致銀行必須在這些商品的投資組合上納入高風險的房地產和公司債。
標準普爾金融服務評級主任廖強認為:「在經濟放緩和信貸虧損不斷攀升下,中國的銀行業者將發現很難維持足夠的獲利。」標準普爾估計,今年六月底中國前50大銀行的壞帳率達3%。廖強說,小型銀行風險最大,因為他們大多集中放款給地產開發商,但後者的信評不斷惡化。
(責任編輯:畢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