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生活: 11月11日的莫登鴨

吳馨

人氣 9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1月14日訊】丹麥人平素很少吃鴨子,每年的11月11日卻又家家戶戶吃鴨子,這也該算是對鴨子的特殊禮遇了。說起這個特殊的日子,它和其它丹麥傳統的節日一樣,來自一個基督教的故事,和聖人馬丁(Martin)有關。

聖人馬丁

丹麥人又把11月11日的夜晚稱為莫登的晚上(Mortensaften),莫登是丹麥人對聖人馬丁的稱呼。聖人馬丁出生於316年,15歲加入羅馬軍隊,並在君士坦丁二世的高盧衛隊服役。18歲時,他接受了洗禮,離開了軍隊,一度成為了傳教士。隨後他過了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 361年,馬丁在高盧地區(Gallien)建立了他的首座修道院, 後來被稱為「高盧門徒」的馬丁在都而(Tours)被推舉為主教。

相傳聖馬丁於397年11月在傳教途中去世,並於659年被列為聖人,他是第一位非烈士聖人。

聖馬丁的神跡

相傳聖馬丁有過很多神跡,如他曾讓風把火吹散,使一所屋頂著火的房子沒有發生火災;他曾通過親吻治癒了一位麻瘋病人;他曾喚醒過已經死去了的人。

另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馬丁的傳說是這樣描述的。有一天,馬丁從阿米恩城(Amien)的城門口路過,碰到了一個乞丐。 馬丁用他的劍把自己的斗篷割開,將其分享給這個窮困潦倒的乞丐。 當天晚上,馬丁看到了奇異的景象,耶穌出現在他眼前,穿著他的另一半斗篷。

「馬丁鵝」和「莫登鴨」

而關於馬丁最有名的傳說,卻與鵝有關。相傳馬丁在都而被推舉為主教時,他並不想接受這一職務,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躲到了鵝圈中。 當鵝開始不安地吟叫時,他被「出賣」了,於是他被「抓」出來,被迫成為了主教。 也許出於懲罰鵝群的出賣,也許出於慶祝馬丁成為主教,反正和馬丁結下不解之緣的鵝群成為了這一個特殊日子的特殊食物。

16世紀的科隆有資料記載,馬丁鵝是古老的珍品、極品。 這一天肚內裝滿了蘋果、葡萄乾和栗子的脆皮烤鵝是餐桌上的主菜。

由於聖馬丁在丹麥被叫成了莫登,而鵝是又貴又大的食物,因此「馬丁鵝」來到丹麥後就逐漸地被「莫登鴨」代替了。

聖誕鴨餐的聯想

如今,丹麥的聖誕月前奏曲拉開帷幕,便是從11月11日的莫登鴨開始,。丹麥人常年主要食用的肉類是雞肉、牛肉和豬肉,按照中國人的雞鴨魚肉來講,那麼他們對魚和鴨的食用相對過少,這讓我對這個處於水中的民族多少有點難以理解,或許他們更願意保護水中的動物?也許吧。

但烤鴨的誘人味道也逐漸為現代丹麥人所鍾愛,很多丹麥人的聖誕大餐從傳統的烤豬肉慢慢轉向了烤全鴨。也許華人名菜「北京烤鴨」讓西方人漸漸喜歡上了烤鴨?也有可能。世界正在向全球化邁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必定會更深入並相互影響。也許不遠的將來,西方人會經常吃北京烤鴨,東方人開始吃聖誕烤鴨。

不管怎樣,入鄉隨俗,11月11日的烤鴨我是吃定了。

(責任編輯:林彬)

相關新聞
丹麥的著名麵包
丹麥議員就中共活摘罪行 提請政府關注
不甩結婚縟節 丹麥成歐洲賭城
丹麥議會開幕 首相演講注重兒童和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