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老年公寓供不應求 華裔耆老選擇有限

華裔老人受語言限制選擇範圍窄 輪候期單房需等6至8年 1居室需等8至12年

人氣 54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加拿大享有老人天堂的美譽。老有所居,正如有人說的,加拿大老人的幸福從房屋開始。老年人退休以後,政府根據需要,為老人們提供不同類型的老人居所,如高齡人士公寓、退休人士房屋、廉租老人屋或護理安老院。

據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加拿大人超過1千萬;安省64.7萬人要用3成收入付房租,需要廉租屋的家庭超過12.9萬戶,廉租老人屋就在其中。由於需求量大,老人屋供不應求,許多老人輪候時間很長,平均為5年,有的甚至10年或更長;同份報告顯示,70%的申請人在4年後放棄等待,大多數家庭準備等待1年以上。華裔老人受語言限制 ,選擇範圍窄,輪候期更長,單房通常需要等6至8年,1房1廳需要輪候8至12年。

獨立生活更自在

移民老人來加之初,大多是依子女而居,時間久了,總有緒多不如意。一些老人開始跟家人有了矛盾,急於搬出來自己住;有些與家人相處得很好,但是兩代人對生活的需求不一樣; 生活習慣、作息時間、飲食習慣、思想觀念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長期生活在一起,日久起摩擦。因此許多老人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居所。

老人屋是老人自己的小天地,生活自在,有居家當主人的感覺。有位老人說:「與兒女同住,即使孩子孝敬得百般的好,他(她)們要忙於工作,哪能照顧老人一輩子?除了生活方面不適應之外,光是精神代溝,也把一家兩代攪得有苦難言,哭笑不得。老人感到委屈、辛苦,孩子也不輕鬆自由,老少心裏都彆扭。」

劉太太(化名)79多歲了,老伴去世以後一直跟女兒生活。後來女兒結婚生子,劉太太幫忙打理家務,帶孩子,一家人相處得還算和睦。時間長了,由於兩代人生活習慣不一樣,劉太太和她的女婿慢慢有了摩擦,常常因生活小事爭吵。後來劉太太患了抑鬱症,過得很不開心。

7年前,劉太太開始申請老人屋。經過5年的等待,劉太太在士嘉堡區得到1間單房公寓,廚房、洗手間等所有配套設施齊全;公寓位置離女兒家很近,老人很高興。平時老人住公寓,週末3天與女兒同住。既與家人保持聯繫,又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這樣生活了2年,她的抑鬱症好了很多。

李先生(化名)70多歲,一直與太太關係不合,兩人經常吵架,後來離婚了。他會說一點英文,自己開車。他想儘快有一個獨立生活的地方,於是在 Victoria Park Ave/Eglinton附近申請了1個單房公寓,大約等了2年時間,今年初李先生接到通知,搬進了老人公寓。

小型公寓等待時間較短

耆輝會社區資源隊長伍潔霞說,在華人社區,最大的問題是信息缺乏。有許多老人不知道如何申請老人屋,甚至有許多老人不知道老人屋這回事;也有的人不了解加拿大的運作系統,一旦遞交申請,就不停給辦事人員打電話,以為頻繁的催促就可以加快得到房屋。

她說,加拿大退休老人一般住房有3種。第一種是老人公寓(senior room),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人屋,服務上不提供營養餐和護士服務,適合於有一定生活能力的老人;第二種是退休人士公寓(retirement home),提供公共餐廳和營養服務,入住老人大體上能照料自己,有醫護人員值班,或有醫生定期到訪。第3種是安老護理院(long term care),入住者差不多都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老人,飲食起居和健康狀況都需要人來照顧。安老院有專人提供護理、清潔、醫藥和健康服務。

伍潔霞說,通常說的老人屋是第一類,只要有合法身分,年齡到59歲,就可以申請老人屋,不一定要住滿10年。廉租老人屋因建造年代不同,選址不同,新舊有區別,環境有差異。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設施,差別不大。一般而言,周邊條件好、市區內、繁華地段的老人屋,因選擇的人多,等候時間長。

她說,申請小戶型房等待時間較短,一般5到8年,平均6年;1房1廳等待時間較長,通常8至12年。如果急於找房,那些條件相對較差,離華人社區較遠的老人 屋,輪候時間較短。如Victoria Park Ave /Eglinton Ave 及Eglinton Ave/Donmills Ave附近地區,2至3年就有可能申請到。「有兩種情況可以很快得到房屋,一是同屋居住的人有虐待行為,另一個是醫生證明只有不超過2年的生命期,可以得到優先權,大約2至3個月可以拿到房屋。」她說。單身老人只能申請單房,2人或者夫妻才可以申請1房1廳。

約克區情況與其他區有所不同,約克區的老人屋大部分房型是1房1廳,即使單身也可以申請;等待時間相對較短,一般6到8年。如果等到的房屋不滿意,也可以放棄,等候再次通知;三次放棄之後需要重新排隊等候。

「政府規定,老人屋的租金是收入的30%。這個收入可以是老人金,退休金、兒女給點撫養費,政府的福利金等。再加管理費大約50元,如果需要停車位,要額外付費,大約30至40元不等。」她說。

伍潔霞說,華裔老人普遍英文能力有限,申請老人屋的範圍集中在華人社區,如市中心、士嘉堡、約克區等。社區服務中心也不鼓勵老人到偏遠地區居住。因為老人通常需要一些社區服務,如果周圍社區提供的服務需要英文溝通,會給老人生活帶來許多困難。

「如室內發生漏水或其他問題,需要找管理員處理,老人無法跟他們溝通;大樓裡萬一有停水、停電的通知,華裔老人看不明白,周邊華裔居民很少,沒有人能幫忙;周圍社區沒有華人超市,如果需要買菜送菜,會很不方便;另外,華人的社區活動大多都集中在華人居住區,老人住得偏遠,根本沒辦法參加,老人會被隔離,從而更加感到孤獨。」她說。◇

相關新聞
華諮處房理計劃重新貸款講座
如何避免房修貸款受騙及法拍陷阱
CHA開放低收入家庭住房申請輪候名單供抽籤
華諮處講座介紹租客權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