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施與受

李曉陽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13日訊】2012年1月8日,中國,太原火車站,一位老農想乘火車去天津看望女兒,因沒帶身份證,帶的錢也不夠買票而滯留在車站廣場;一名巡警發現後,幫老人辦理了臨時身份證,掏出自己的錢補上票款買上了票,他一直把老人送上了車,並囑咐列車員沿途照顧老人;老人臨進站時跪在地上感謝這位好心的巡警。

看到這篇小新聞後,感動不已。時值年關之際,托「紅朝」之福,低消費的綠皮火車幾近絕跡,豪華明亮的動車、高鐵載不下低收入的同胞,滯留異鄉不得返家的,何止千萬。前幾天亦看到廣州有民眾自費為排隊買票的民眾買早點的新聞,看來,草民之中的「道德血液」並未如「官媒」描述般貧瘠。

感動之餘,不禁聯想,何以此類民風不能得以傳揚、難成尋常之事?思來想去,卻憶及那則成語:嗟來之食。此成語之典故,想是國人俱知了,然現實之中,簡簡單單的一施一受,雖亦常見於普通民眾之中,卻因其影響範圍畢竟尚小;而每日裡,佔據了各類傳媒的,卻是各種版本的嗟來之食,事無大小,施者必言「黨恩」,受者必謝「黨賜」,如此施受,何關德行?想那典故中人,寧死不受嗟食之辱,而旁人亦以此典故為警醒,不施圖報之恩、不借施而辱受者尊嚴。便是這位巡警,於職責之內助老者辦身份證明、復於職責之外以己之資助其返家,想來必不會以此要求老者感謝「黨恩」,更不會要求老者面對鏡頭高頌讚歌,然而卻比那刻意創造出來的施與受更令人心中生暖、回味無窮。

說起來,這些道理何人不知?可現實中,自上而下的一眾「黨僕」,卻為何不願、或是不敢拋了那個虛假的「黨性」,只是出於「人性」去施一些仁政、做一些為民的實事呢?難不成是在學堂之中未讀過這「嗟來之食」的典故不成?想來不會,想來還是應了那句話,現如今太多人的「人性」已經被那個「黨性」侵吞了。

記得以前有位朋友在軍隊服役,自然是每日承受「黨的教育」,每次偶遇談及社會問題,總是批評筆者之流眼睛總是盯在黑暗面上。然而幾年之後,其轉業地方社區任職,實打實的接觸到了底層的民眾生活,方知自己往日儘是生活在「新聞聯播」的肥皂泡裡。方纔真的相信,原來一眾媒體裡慷慨激昂的「施捨」與泣聲感激的「承恩」原不過是一場場的情景劇。及至後來,竟變得比筆者之流更厭惡那些現代版的「嗟食鬧劇」。

其實,如若僅是一眾「黨僕」們自說自唱的也就罷了。然而社會整體的走向卻恰恰是受這些大眾宣傳的影響,即便大家都知道那些鬧劇之假,但日積月累之後,最直接的結果便是令人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尚有單純的互助與友愛,於是最本質、最自然的人性一天天的遠去。

現如今,人們都在探討著社會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現狀,更有一些有識之士在探討著如何挽回華夏人文傳統而不得其解。雖說筆者沒甚麼治世之良方,但略微想來,用「黨的嗟食」斷是挽回不得的,何時若是能斷了這「黨國嗟食」之狀,也許還能有一線希望吧。

相關新聞
李燕銘:李鴻忠三名心腹落馬 習失勢又一徵兆
周曉輝:越南高官放話有意味 要習訪越大放血?
沈舟:俄烏戰場上的中國僱傭兵
袁斌:貿易戰升級 中共搞反美戰線四處碰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