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9月16日訊】9月15日,中國(北京)國際乳製品交易會上信息顯示,2008年以來,中國「洋奶粉」進口量激增。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的奶粉進口量已超過2009年全年總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奶粉市場。
自從「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奶粉企業受到重創,隨後接連發生的「性早熟」及「黑公關」事件,使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度降至冰點,人們已經喪失了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寧願花更多的錢買進口奶粉,而不願喝國內的鮮奶。
据大陸媒體報導,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國內市場對洋奶粉的需求急劇膨脹。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量為14萬噸,2009年激增到31萬噸,同比增長121%;2010年增長至48萬噸,增長55%。2011年繼續保持旺盛的增長態勢,上半年奶粉進口量已超過2009年全年總量。
專家:乳業新國標倒退25年 全世界最低
國內奶製品行業步履艱難,而中國卻降低乳品安全標準,成為乳業標準全球最低的國家。1986年《生鮮乳收購標準》(即老國標)規定,生乳蛋白質最低值每100克為2.95克,細菌總數為每毫升不超過50萬個。而2010年6月施行的新版《生鮮乳收購標準》(即新國標)則把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下限從2.95克降到2.80克,菌落總數上限已改為每毫升200萬個。
對比發現,國外生乳蛋白質最低值則明顯高於我國,新西蘭為3.8克,歐美國家也多在3.2克以上。
今年6月,素有中國乳業「大炮」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表示,中國乳業行業標準中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為200萬個/毫升,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標準,是世界乳業之恥!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乳業協會常務理事南慶賢教授接受《中國經濟週刊》專訪時也說:「讓我困惑不解的是,經過25年的發展,科技水平提高了,經濟生活比以前好了,怎麼能把標準放低到如此低的情況?!若單純從數值上看,甚至連25年前都不如了!」
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表示,中國生奶標準不僅在「細菌總數」和「蛋白質含量」兩項指標上全球最差,而且對抗生素、亞硝酸鹽等指標「甚至不作要求」。
美國弗羅裡達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楊偉德在接受《新唐人電視台》採訪時說,中國要想維持奶品行業的持續發展,應該在質量上下功夫。他說:「其實應該要花力氣去把這些加工啊,把這些衛生啊,怎麼去改善,要從根子上去抓,而不是說要把標準改改。」
(責任編輯:吳箏)